找到相关结果约105条,用时0.01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有人,仅没有进行阻止,应当区别于主动提供车辆。 其次,要求高某尽阻止义务属强人所难。法不强人所难,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避免设定过高或过于严苛的要求。本案中,高某饮酒后胃疼呕吐,在场人员均证实其捂着肚子说疼,且到医院即昏睡,虽然病情...
    2025.01.16 10:48:00
  2. 性分析把握住了我们今天的重要变化:数字时代存在着大量“非人经验”,它们由数字媒介的非知觉感知生成,并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环境作用于个体的体验之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如何精准地描绘这些数字体验与主体体验的交互关系。汉森借鉴了怀特海哲学中“摄入”这一概念。 摄入...
    2024.11.07 11:40:00
  3. 被技术复制和瞬时传递,因而只能“在场”体验。在现象层面,日常生活中的以慢制快和线下关系重建,均可视为触觉的延伸。尽管延伸触觉只有个体的意义,只能生成有限的愉悦,但这种抵抗在媒介时间占据主导的状况下仍具真实的价值。 彼得斯曾用“触觉与时间的不可压缩性”一语,作为现...
    2024.11.05 10:32:00
  4. 微粒化的“个人”所取代,个体既是信息传播活动的起点亦是其终端,因此个体也成为了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所考察的基本单元。在此之上,从个体的分析视角来看,认知则是个体形成情感表达、促成行动实践的前提因素和首要基础,个体的一切情感、态度与行动的生发均有赖于认知活动的展开...
    2024.10.17 16:52:00
  5. 字媒介所联结的互联网银河释放出了巨大的表达空间,使得无数普通的社会个体得以自由地分享和传递情感,同时在算法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来自个体的情感又能在第一时间被识别,并以极高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里形成同情。这样的速度会带来两种相对显著的社会后果:一是正向或负向的各类情感...
    2024.10.15 11:18:00
  6. 集体主义氛围,而Yoyo则认为群体内去层级化的活动参与形态和平等交流氛围是组织对游民的吸引力所在。空间共享和文化共创成为公社连结松散个体的民主框架,框架之下的数字游民寻找到兼具连结性与分寸感的交往模式和无利益冲突共居形态。虽然“无组织性”组织无法通过传统的群体认同或...
    2024.09.12 16:43:00
  7. 给最响亮的声音留出空间?如果说新闻的研究是基于社会学原则,那么下一步需以情感转向为灵感,在新闻研究中更彻底地整合受众视角。相较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元情绪,更多目光应被投射到那些共享的情绪经验之中。 (二)作为共享情感的“时代心态” 沿着这种路径审视当前的媒介化社会...
    2024.07.04 12:26:00
  8. 知风险:事件后公众认知不确定性的外在表象 1.风险判断:“有限理性”主导下的认知偏差 西蒙(H.A.Simon)的“有限理性说”认为,“人类个体的感知、记忆、思维、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们无法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来对事件进行准确认知。” 面对风险事件时,公众的认知与决策能力通常会...
    2024.06.11 15:17:00
  9. 风险前兆,人们从生活中反馈的观察、感受乃至不确定性,均预示着“专家系统”所无法直接预知的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平台的风险沟通作用于个体的风险感受,从而影响了应对风险的集体行动。在制度主义之外,风险的文化主义认为人们对风险的归因、价值诉求、文化背景,乃至生活与道德准...
    2024.06.04 14:22:00
  10. 记忆上传的构想。例如美剧《上传新生》和《黑镜(第四季)》中,数字生命系统能够首先扫描读取大脑中的记忆或意识,随后以数据化的形式将个体的全方位特征还原出来,最后存储并构成一个独立的有意识的生命体。现实世界中,最近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的新闻报道,也引起了人们对数字...
    2024.05.16 15:09: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