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化新民俗”。近年来,居于“媒介多样体”可供性的红包功能被持续开发,在人们的数字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既有研究多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对数字红包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用户社交层面的关系建构进行过宏观性的考察。多数研究试图把握此种红包文化在赛博空间...
2024.03.14 11:23:00
-
对长途旅行者的调研,结合网络空间的观察,能够在变化和流动中追求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的整体性把握及阐释,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人类学的意义所在。
第二个阶段主要采用了流动民族志的方式。本文第二作者在2023年8月至9月共用了45天时间,通过徒步与搭车的方式完成了从成都到拉...
2024.02.27 09:58:00
-
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无疑极大地凸显了不同群体在文化选择与融变中的主体性,也使人类文明得到了层次更为丰富的表达。因此,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就是基于主体性与他性的分析,对视角与聚焦、主位与客位等诸多分析要素进行深刻而灵活的重构。但互联网人类学研究者同时面临着一个...
2024.02.20 10:40:00
-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阐释“社会学的想象力”时,则将其引申为社会学分析不可或缺的三种感受力: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和批判的感受力。可见都是在强调心智感受力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此层面,我们应该强调,计算视觉传播范式并不是万能的,我...
2024.02.08 10:56:00
-
带来的不是某种单一变化,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Casemajor则进一步指出,对于当今媒介研究的物质转向来说,与其说它得益于人类学的发展,不如说是得益于计算科学的进步,是计算机促进了人们重新关注计算的物质层面。Japec L,Kreuter F,Berg M等人认为,人们今天之所以能...
2024.01.30 09:25:00
-
湘龙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翼青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1期刊文,对非表征理论进行溯源,讨论其地理学、现象学哲学和人类学的源流以及它们的交集。此外,文章总结了非表征理论的方法论,并尝试探微不同取向的非表征理论对“行动”、“地方”与“关系”等关键概念的...
2023.12.12 11:19:00
-
数量较少。
媒介技术伦理研究的井喷式增长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绑定传播领域有关,技术常常被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人的活动,兼具工具性和人类学的特质,新技术已经革新了信息传播领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使得媒介技术伦理成为当下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媒介法规研究尤为关注著作权、隐...
2023.05.23 16:40:00
-
信茹和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王智勇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2期刊文,通过回顾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面貌,梳理互联网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内容范畴、方法和理念,发现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研究成果的数量“由少到多”,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由窄变宽...
2023.03.09 10:34:00
-
“中继”功能。“外延信息层”是指非编码的图示性信息,是图像的自然信息和初始状态,受众对其的感知和解读主要依赖于罗兰巴尔特所言的“人类学的知识”。外延图像信息中所展示的画面、色彩和构图虽以意义缺席的状态呈现,却为内涵图像提供了必要联系、奠定了意义基础,并以极强的客观...
2022.03.08 09:18:00
-
学不至于如‘无根之浮萍’;与此同时,认知传播学不断开疆拓土,其触角伸到了诸如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于统计学、人类学的诸多范畴,这就迫使这一学科必须要兼具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多样化思维。这一‘新文科’的属性,令认知传播学诞生伊始就具有了兼容并包、多元...
2022.01.25 16: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