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5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研究的对象,与当下社会的传播观念展开对话,与历史研究、传播学术史进行对话,让传播思想史研究不再只是为学术研究提供文献综述与思考线索,而是成长为功能更多样、更具有主体性的研究领域。 (《传媒观察》2024年第3期卷首语。作者刘海龙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
    2024.03.21 09:36:00
  2. 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文章目录进行梳理,辅之以对国内媒介理论研究的头部学者陈卫星、黄旦、胡翼青、刘海龙、孙玮等人的发文进行筛选。在检索方式上,采用主题、篇名、关键词、重要词频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以“媒介学”“媒介域”“媒介”“德布雷...
    2023.12.14 10:48:00
  3. 授(《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代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颁发证书。 开幕式后,主题论坛设有两个分论坛,一是“传媒发展与理论传播论坛”,二是“...
    2023.12.09 19:26:00
  4. (immersion)与在场(presence)。前者指用户的卷入程度,后者指用户的共在感知。为凸显传播效果研究中身体及其知觉类型系统性的缺席,刘海龙和束开荣提出,“必须承认身体在信息流动与接受过程中扮演着的物质论地位”,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奠定了以“具身性”观念解...
    2023.03.08 18:06:00
  5. 与认知科学有关的各领域研究成果,发挥新学科引领知识爆发创新的优势,其理论体系建构在王寅、喻国明、欧阳宏生、邵培仁、周鸿铎、李杰、刘海龙等学者的带领下不断走向深入,一批中青年学者如何苗、晏青、朱靖雯等逐渐成长。而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核心的新文科建设的开启,则为认知传...
    2022.01.25 16:39:00

相关搜索 柳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