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9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0年代,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程序接口(API)、微服务架构、容器编排等技术走向成熟,为更加强大的、灵活交互的“平台”互联网提供了技术可供性。术语“平台”在这一时期被商业力量等化用,指代作为“技术综合体”的互联网,其隐喻中的技术色彩有所削弱与褪色,而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
    2024.08.27 12:02:00
  2. 这意味着将情感从原始感官和内部表征的视角抽离出去,并认同附着在媒介之上的情感同样具有意向性的可能。其二,主要体现在新闻受众对技术可供性的批评上,“新闻找到我”反映的正是这一问题。数字新闻生态下,部分新闻受众表现出对“新闻无处不在”的倦怠感,在行为上体现了对新闻分...
    2024.07.04 12:26:00
  3. 占据着平台研究的主流,尚且缺乏对于标签结构平台不同层次生态的系统性考量。其次,目前大部分关于超级标签的研究关注“泛平台化”的标签可供性,忽视了中国社交媒体特有的生态属性对于超级标签的能动性的影响。最后,既往关于标签对平台舆论的形塑作用研究,往往“截取式”地从某一...
    2024.06.27 11:35:00
  4. -延展的全新适配 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个体认知具有能动性,一方面个体依赖于媒介思维形成认知;另一方面,个体也以认知可供性的方式驯化着技术。嵌入认知是个体面对新技术,将旧的认知图式进行认知卸载,利用外部环境降低认知负荷的过程;生成认知强调个体与环境的...
    2024.04.25 18:34:00
  5. 的红包文化亦在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盛行,且在特定的媒介逻辑与技术情境中,形成了一股时尚的“数字化新民俗”。近年来,居于“媒介多样体”可供性的红包功能被持续开发,在人们的数字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既有研究多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对数字红包的特征、功...
    2024.03.14 11:23:00
  6. 播主体上沿着“劝服”与“传导”的模式展开。 数字文本的数据化、互动性、多模态等属性,决定了数字修辞的基本思路:基于数字媒介的技术可供性,创设一种开放的、参与的、协同的感知环境和接受语境,进而引导用户完成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早在Web1.0时代,新闻网站便开始以超链接技术...
    2024.02.22 11:18:00
  7. 纪10年代,互联网产生了显著的商业化转向。此时,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逐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名声的生产与变现提供了可供性。名声,成为互联网中可以兑换与变现的重要资源,而网红,则成为追求名声的重要群体。在此之后,互联网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纷繁夺目的成名...
    2024.01.16 11:21:00
  8. 会化建构过程中,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其作为网络空间的载体为露营个体记忆的分享提供了媒介和技术支持,显见平台可供性对于集体记忆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红书与抖音平台的观察,目前的露营记忆存在多样化的表现,既有危险地质与气候条件下荒野冒险类的特殊...
    2024.01.02 19:40:00
  9. 成名的想象”。 通过儿童视角的自述可以发现,游戏对他们而言或许并非单纯的娱乐满足,而是深度勾连其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游的社交可供性与媒介赋能为留守儿童的同伴融入、情感补偿和生活意义感的赋予提供了一种补偿的可能,它所展现出的积极的潜在功能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需求...
    2023.12.05 11:24:00
  10. 论具有“非此非彼、模棱两可”的阈限叙事特征。网络化叙事的阈限性主要体现在互动性、非线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在网络化叙事中,网络平台的可供性是“想象的可供性”,网民按照自己的习惯以及对平台可供性的期待,进行网络化叙事的共创,这种能动性来自他们的“叙事惯习”。在互联网和...
    2023.11.28 09: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