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1条,用时0.02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本国传媒体制与传播实践的道德正当性基础进行充分的合理性论证,那么,本土学术话语便无法与西方知识体系展开平等对话和有效竞争,更无法在西方传媒规范理论主导的国际学术话语空间获得一席之地。也正是由于我们在规范理论层面未能形成一套兼具本土解释力和跨文化沟通潜能的话语体系...
    2024.10.10 11:24:00
  2. 心所在。作为强调技术与物质的“工程隐喻,“路”和“桥”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互联网的连接属性,而且突出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在西方,1993至1994年间,“信息高速公路”的隐喻主导了来自Nexis、Infotrac等主流期刊数据库中关于互联网的公共话语。在我国,1993年,中共中央...
    2024.08.27 12:02:00
  3. 华传教士的著作中被描绘成文明智慧和道德秩序的典范。18世纪中后期,西方的中国热开始退却,中国封建农业文明和清王朝衰落,资本主义文明在西方兴起,西方对中国人形象的描绘开始转向负面。如今,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外籍网红在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短视频分享在中国...
    2024.07.18 11:40:00
  4. 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典范案例,以1979至2019年40年间《华盛顿邮报》关于老子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老子学说中的‘自然’‘无为’等思想在西方社会引发关注,西方民众希望从追求内心宁静的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和指引。”此外,西方读者对老子的误读时常发生,《华盛顿邮报》将老子思...
    2024.05.28 09:56:00
  5. 鸟。 考察新时代的青鸟意象,可以发现,N级编码中除了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信使”职能的延续,还有对西方“BLUEBIRD”形象的接纳和替换。在西方,“BLUEBIRD”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幸福”和“满足”。它源自于法国剧作家毕卡索的戏剧作品《蓝鸟》(The Blue Bird)。在英语文化中,“...
    2024.01.18 09:07:00
  6. 切指代也早就被纳入了“演说”(speech)、“对话”(dialogue)、“修辞术”(rhetoric)和“争吵”(quarrel)等概念词语之中。 可见,在西方的字母文字中,辩论所对应的词汇都暗含“竞争性动作”的词根,这与古希腊时代城邦生活中对竞争的推崇理念完全一致。从古希腊历史来看,辩...
    2023.11.14 10:45:00
  7. 与不变相互交织的景观。 (一)共存而非取代 为了描述当下新闻业“固态”与“液态”的共存现象,坎图拉提出“三代人群体”的概念。它是指在西方的新闻机构中同时存在“固体现代人”、“液化现代人”和“液态现代人”。 “固体现代人”(solid moderns)正处于退休边缘,却是新闻行业...
    2023.11.02 14:07:00
  8. 时期出现了“历史的终结”和“文明冲突论”等理论思潮。它们关注的重点并非消解冲突,而是担忧冲突如何影响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利益。 在西方学术史的语境下,“国际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发展范式”的传播与博弈。但在中国语境下,“国际传播”一方面展现出作为国家、民族、文...
    2023.10.17 09:49:00
  9. 员大多来自当地的中专院校,他们往往学业水平较低、专业素养薄弱,且缺乏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等学者认为,在西方,大量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者正在沦为平台经济中“数字下层阶级”(digital underclass)。在我国,随着Web ...
    2023.05.18 13:06:00
  10. 传统物质文化转型为直觉文化,这种直觉文化正在试图占领全球文化市场,依赖直觉而发起的文化创意经济产业如火如荼。在政治领域,虚拟媒介在西方选举议程中的信息鼓吹、偏向传播、目标性扩散上独占鳌头,并决定国家改革与发展决策,虚拟媒介已经介入并渗透国家安全及其很多重要机构及...
    2023.05.04 15:04:00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