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交流,张苏荣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路径以及自身角色定位上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更加明确了产业转型的方向,也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只有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乡村,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回到家乡后,张苏荣立即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践中。他带领团队在特...
2025.03.21 15:45:00
-
人类生命因其本质上的缺失而呈现为“技术性的生命”,媒介技术远非仅仅只是人类器官与感知的某种“延伸”,而是一种 “替补”,“它不是人的‘手段’或‘方法’,而是人的目的。”
沿着斯蒂格勒的替补逻辑,我们借鉴汉森提出的“前馈”概念,将数字时间理解为一种“前馈时间”(f...
2024.11.07 11:40:00
-
朽也是数字永生效用的核心。(3)在所有的技术性永生模式中,数字永生具有最宽泛的阐释性。基于信息、数据、社会联结的永生,其直接后果是人的主体性的变异。(4)只有在AGI和意识转移均可实现的前提下,AGI永生才有望从哲学问题成为一个超人类主义工程。AGI永生的本质仍然是虚拟生存...
2024.08.06 09:50:00
-
可以用科技改变世界。大家都很好奇,院士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今天,大家的好奇心满足了。”南京市聋人学校的张明老师说。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的互动,让孩子们对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院士来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2024.06.14 14:19:00
-
系淡漠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外部力量与我们的深层次需求在深度媒介化时代的复杂张力。在伯格和卢克曼的启发下,作者立足于“社会是人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产物”这一基本的观点,深刻分析了深度媒介化时代“人的境遇”问题,不仅有立足时代的冷思考,更有扎根人文的热关怀。而...
2024.04.09 12:14:00
-
蕴含着“联系和分离”的关系,他认为架桥是人类联系愿望的体现,即桥梁建造是由于人们已在“主观意图、需求及想象中将两岸联系起来”,“是人的精神在追求亲善、联合,需要逾越这一分离”。从这个意义上说,架桥之初,桥就与人发生了勾连,进而从人的意志层面显现到城市的现实生活中...
2024.03.19 09:12:00
-
交平台中的虚拟个体,被技术意识形态建构为消费主体,在数据算法的“信息茧房”中难以动弹。
二是数字平台的算法逻辑无法完全解释“媒介是人的延伸”。尽管新媒体以其超时空、交互性、个性化等特性为传播中的主体赋能,但在算法逻辑中的缺点逐渐暴露。当波兹曼所谓的娱乐性媒介导致人...
2024.03.07 12:12:00
-
代的到来,如何与技术共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最大挑战。
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警惕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控制,这是一种难得的技术驯化的自觉,更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智媒时代人们在技术驯化的自觉意识方面,程度差距巨大。无处不在的媒体携带着海量信息每天蜂拥而至,人们一方面沉溺其中,一...
2024.01.04 11:16:00
-
的生活中,也让城市磁力与日俱增,2022年苏州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滋养之下,汇聚源源不断能量
一座城市的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
今年8月,26岁的苏州小伙顾智国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登上了微博热搜。他曾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饰演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少年,虽然出...
2023.09.15 15:10:00
-
介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社会。对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一代而言,媒介技术已成为自身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社会对于“物”的消费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时代这种消费便转移到“非物(non-things)”的信息与数据身上,青年群体对互联网与数字媒介的痴迷使部分人沦为“数据性...
2023.09.14 1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