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0条,用时0.009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事娓娓道来,寻觅六百年历史文脉。 在Pico VR开启一场身临其境的元宇宙探索,现代化科技与沉浸互动装置,焕新“天上村前”科教底色。在白垩纪探险指南化身为考古学家,动手挖一枚珍贵化石,切身体验科教魅力。 相“跃”村前 恰与美学不期而遇 当书香遇见艺术,是灵感的碰撞,也...
    2024.10.08 14:27:00
  2. 信。 “从鱼到人的旅途”趣味科普课堂,在化石中发现生命进化的奥秘,了解人类的祖先;孩子们初步学会鉴别真假化石,观察、触摸真正的白垩纪化石,了解辽西热河古生物群化石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学会使用古生物化石修复工具,掌握化石修复方法,做一名优秀的“小小化石修复师”。...
    2024.05.30 16:23:00
  3. 小,而后肢却粗壮结实?”在活动开始之初,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人类发现恐龙的历史及研究进程,之后又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大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相关特性。 之后便是令人期待的“小小考古学家模拟考古”环节,小朋友们带上防护镜、手套,手拿小锤子等...
    2021.09.24 14:34:00
  4. 12月23日,在青海玉树就有一颗小行星掉下来,个头并不是很大,又掉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以危害不是太大。 赵海斌谈到,也有危害大的,如白垩纪时期的恐龙灭绝,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他说,当时的恐龙在地球上的地位和现在的人类是一样的,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由于被小行...
    2021.01.26 09:31:00
  5. 大灭绝,分别发生在约4.4 6亿年前的奥陶纪末、3.64 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2 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和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近的这一次生物大灭绝造成了恐龙在地球上消失。 1998年,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一批美国与欧洲的古生物学家联合,...
    2021.01.20 13:17:00
  6. 地层中保存其双瓣壳的化石非常丰富,但其软体部分通常不易保存。 最近,来自中、德、英的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对产于白垩纪缅甸琥珀中保存有软躯体的介形虫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虫利用巨型精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行为在一亿年前就已存在,同时该结果也使已知...
    2020.09.17 10:36:00
  7. 着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包裹了菊石、螺类和地栖的一些动物。这枚树脂很快被埋藏起来,经历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琥珀。“这表明西缅甸板块在白垩纪中期是沿海的热带雨林环境,因此孕育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类群。”王博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将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地层“突然”出现...
    2020.04.15 07:00:00
  8. 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达尔文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但并不是所有化石证据都指向达尔文期望印证的方向。比如,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的现象,就令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他将被子植物的起源称为“讨厌之谜”。   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
    2019.11.12 09:07:00
  9. 新沂市马陵山地区共发现了四个恐龙足迹,其中两个足迹长久以来被人们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该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以及民间传说对古生物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邢立达介绍,该研究由他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
    2019.07.02 08:48:00
  10. 最后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缅甸琥珀中发现距今1亿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垩纪的头足类动物,在白垩纪末期就已灭绝,与现在的保护动物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该项研究成果5月14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2019.05.15 0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