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已将重要的信息结构化、可视化,文字是要对图表内容进行再解读,还是形成“留白”、直接引导读者观看图表?
当文字在新闻中的占比被视觉化元素降低,文与图的关系研究从文艺学界延伸至了新闻学界。在图表强大的功能性和新颖的美学体验之下,文字是否保有历史长期赋予的表意价值?...
2024.03.12 16:03:00
-
视觉模因等视角入手,进行不同类别图像的内容分析、视觉话语分析、视觉形象、视觉修辞、视觉风格、视觉叙事与人工智能图像的智能化生成、视觉化社交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其中的视觉结构模型、图像传播动力模型、真假图像传播模型与多主体仿真互动模型、“图像议题-认同聚合”的释义模型...
2024.02.08 10:56:00
-
玉兔,左下方有捧盒仙蟾。最左端有一只飞翔的鸟,朝向西王母,象征“三青鸟”。显然,这是根据《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与青鸟形象的一种视觉化的再创造。这样的再创造也表现在其他媒介材质上。如汉代铜镜中也经常出现三青鸟的形象,位于西王母身旁,或口含“不死之药”,或是以三足...
2024.01.18 09:07:00
-
与文献综述
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塑造着人们的情感体验,改变着人们的情感表达规则。图片、音频和视频成为激发公众情感的重要方式,视觉化信息流动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型传播形式。视听作品通过对动作、表情、场景、声音的综合运用直观再现“他人情感体验”,使受众在观看时实现...
2023.09.07 15:14:00
-
政治实践来实现民主治理和“善治”的重要路径。从传播实践层面出发,为回应受众对政治传播信息的消费需求,媒体生产出具有“场景化”、“视觉化”和“个性化”的媒体实践产品。总体而言,“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对政治实践与媒介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坚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新闻现...
2023.07.11 15:10:00
-
用新的媒介技术来进行多载体的文本呈现,既包括传统的文字载体,还包括视频、图片、H5等将信息加以可视化的视觉载体。其中,图片是暖新闻视觉化呈现的主要途径,往往能够增强暖新闻暖的效果。通过对《暖闻周刊》相关暖新闻报道的图片使用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图片在拍摄内容上多展示普...
2023.02.23 17:44:00
-
新闻编辑室赋权也带来了权力隐患。提出从双向素养、数据行动与可视化基准三个维度,构建新闻可视化生产问题的共同治理模式。
新闻业具有视觉化的传统。伯德认为,视觉化已在大众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源于受众需要。新闻摄影与电视新闻通常沿袭了文字报道阶段,记者确定信息可信度...
2022.07.26 09:01:00
-
无论来自真实作家还是虚拟作家,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波普主义倾向。作为非意识形态的试验场,文学艺术个性化、商业化、视觉化、非主流,不仅体现在空间设计上,也体现在时间概念的重新设定和理解上。在一次对话中,扎克伯格说:“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一个对地...
2022.07.05 08:15:00
-
用技术手段增强观众代入感,创新云端课堂新模式。
三、创新性声音产品成为新风口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类产品崛起迅速,音频内容因其“非视觉化”特征并没有成为主流。音频内容的“非视觉化”特征恰恰成为建构新鲜感官体验的一种模式探索,它的“可伴随性”也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纷沓...
2022.04.12 09:16:00
-
作者指出,应当探寻年长用户在生理、心理、经验、文化、环境等方面移动应用的操作体验,以“认知生活化、操控自由化、体验游戏化、收益视觉化”作为老年金融类移动应用的设计原则。当下老年群体中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其界面设计并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要求。近...
2021.09.02 08: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