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媒介理论”成为每个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难题。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10期,原文约10500字,标题为《前馈时间:论数字媒介的时间性》。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0rvdvgMZDm1O9AcUec4hg。) ...
2024.11.07 11:40:00
-
觉和听觉,导致即时和虚拟的泛滥,最终引起触觉的反弹。研究发现,人类的触觉具有抵抗媒介时间的重要潜能,其原因是触觉自身拥有缓慢的时间性,同时难以被技术复制和瞬时传递,因而只能“在场”体验。在现象层面,日常生活中的以慢制快和线下关系重建,均可视为触觉的延伸。尽管延...
2024.11.05 10:32:00
-
属与认同的媒介怀旧
随着媒介的广泛普及,现代性社会在不断地“加速”,而此时此刻出现的“向后看”是对加速向前的反叛。怀旧作为一种时间性的抵抗策略与现代性的时空观念相互勾连,怀旧便从短暂的思乡痛苦变为不可避免的现代性困境,同时也使现代怀旧的意涵不再只是回望过去,而...
2024.10.24 15:52:00
-
体系创新的可能路径。面对当前我国规范理论生产的局限及其给国际传播实践带来的结构性困境,亟需引入更具反思性与“理论自觉”意识的主体间性思维,建构起兼具本土解释力和跨文化沟通潜能的传媒规范理论,为国际传播提供正当性基础。具体而言,或可通过历史视角下的规范传统打捞、...
2024.10.10 11:24:00
-
超越时间,处在永恒的范畴之中。
随后,作者又提出,国王的永生不是“永恒(aeternitas)”,而是“永常”(aevum)。前者是指上帝无时间性(timeless)和不动(motionless)的“现在直到永远”(Now-and-Ever),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包括了恒久性、统一性、不变性、同一性和...
2024.08.06 09:50:00
-
的社会和人文基础。将价值论纳入国际传播的本体论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共同追求。最后,作为全球共通“血液”的主体间和文化间的共通。主体间性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状况,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文化间性开辟了新的社会空间,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最大、最有效的平台。主体间性不止于人与人,...
2024.07.09 09:49:00
-
关注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观察整体网络与另一个网络的相互作用;这一视角跳出静态的空间化思维和阶段式划分,关注时间性之中的具体网络演进动态与交织过程。在全球关系复杂交织,联系与区隔共存的当下,当现代性浪潮带来更多待叩问的“不确定性”,希望这一整...
2024.06.25 13:00:00
-
力提供了全新场域。用户可以听得更远、看得更远,促进实践半径更为宽阔和深远。从时间上来说,媒介技术的进步定义了社会世界中一种新的时间性,即不再受到社会主体的控制,而开始由媒介技术所主导。这种新的关系结构将破坏既有的媒介空间的“逻辑时间序列”,也会破坏个体的学习“...
2024.04.25 18:34:00
-
对于“我们是谁”的追问又驱使我们逃离媒介。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过程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确证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媒介已然具备了居间性,作为基础设施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生活于媒介中,建构起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已经如作者所...
2024.04.09 12:14:00
-
与生成性媒介判定了杜威在争论中的胜出。同时,研究者还原了英尼斯的物质性、历史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方法后,认为它们对今天热门的偏空间性的ANT理论起到了某种平衡作用。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也会重复一般思想史曾走过的历程。思想史研究起源于哲学观念史...
2024.03.21 0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