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0条,用时0.0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钟,AI就能完成对文献的阅读并生成文献综述。” 与其他同学一样,周瑞也尝试过用AI写论文,但很快她就发现,AI写出来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非人类写作”特征。比如,AI常常使用大量的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且句式较为单一,表达较为机械,缺乏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024.07.31 07:08:00
  2. 球多元主体的数字主权地位,并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全球数字共同体。相较于精英主导的文明,数字文明有众多差异巨大的参与者,甚至物品等非人类主体也可以成为交往的主体。并且,数字技术还伴随着人的成长一同进化,人与技术一同构建着新的交往关系与交往规则。在新的文明形态下,非...
    2024.07.09 09:49:00
  3. 沦为供人类驱使和消费的对象。物力论或泛灵论这出大戏中只剩下人类与自己的影子神(鬼)之间的对话——除了被赋予人性的神鬼以外,所有非人类的实体都沉默了。人类开始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角色,其他角色都得围着他转。 到了科学革命时期,实证主义把“作为人的影子”的诸神的台词也...
    2023.12.26 12:09:00
  4. 新理解“存在”的强度。非表征理论超越了表征主义的范式,即人通过阐释再现世界的思维模式;与之相反,非表征主义更关注实践,关注人类和非人类的所作所为以及它们如何固定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文本等社会建构要素被有意地忽略了。 在斯里夫特一脉之外,非表征理论还有其他不同...
    2023.12.12 11:19:00
  5. 深刻变化就是主体变得更加多元,算法程序、社交机器人(social robot)、摄像头、服务器和人工智能程序等开始介入为新的舆论主体,这些“非人类”的舆论主体以更频繁且更隐蔽的方式参与到舆论事件的发展与建构之中。 数据驱动的智能传播,使舆论主体变得更加多元,“网民”的范畴已经...
    2023.11.09 20:54:00
  6. 最终带来了生产者——这一曾经被传统专业意识形态严格界定并控制的生产要素——的全面开放。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角度看,人类和非人类(包括技术、机器、制度等)行动者都可被视为数字新闻网络中的行动者,并因“连接的意愿”而结成不同类型的“异质同盟”,共同构成复杂的数...
    2023.10.31 16:26:00
  7. 错和竞争,塑造了互联网开放系统下多元化的复杂传播体系。这接近安德鲁查德威克所称的“混合媒介系统”,也契合布鲁诺拉图尔所谓的人类和非人类行为体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呼应着曼纽尔卡斯特描绘的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的“网络社会”。 三、智能传播演进路径:从TikTok到ChatGPT (一...
    2023.06.13 11:00:00
  8. 论新闻环境之时广泛使用生态隐喻,其中安德森的相关论述获得较多赞同。他的认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类作为一种“有机体”,与技术、媒体等非人类要素相汇集,进而共同构成一种动态的物质性网络。其中新闻生产与流通作为一种“能量供给形式”,结果并非生态控制论所想象的“动态平衡”...
    2023.01.10 10:26:00
  9. 在此基础上重回历史的某一个节点或者面向未来都成为可能。 其二,元宇宙能够实现交往主体的拓展,社交对象的范围也扩展至虚拟生物这一非人类群体。非人类群体尤其是虚拟人的出现大大颠覆了以往人类社会交往的格局。元宇宙的生成必然意味着社会交往从人与人之间,转向人与人、人与物...
    2022.08.02 11:39:00
  10. 的技术优势,强化青少年内容产品的交互设计,引入研发工程师,打磨适合亲子交互、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块。 当人类行动者(“专家参与”)与非人类行动者(“交互式学习”)得到核心行动者的动员,被纳入成为新媒体平台青少年内容产品的“一般行动者”,相信青少年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收获...
    2022.06.21 1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