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技术化的人类时间感知(例如加速、同步、分心),那么“数字时间”恰恰应当意味着一种“去人类化的”“去代具性”的计算机体验所形成的非人时间。它意味着技术开始替代人类感知,成为一种独立的体验生成方式。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去人类化的时间体验仍然是一种“体验”吗?我们又...
2024.11.07 11:40:00
-
钟,AI就能完成对文献的阅读并生成文献综述。”
与其他同学一样,周瑞也尝试过用AI写论文,但很快她就发现,AI写出来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非人类写作”特征。比如,AI常常使用大量的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且句式较为单一,表达较为机械,缺乏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024.07.31 07:08:00
-
球多元主体的数字主权地位,并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全球数字共同体。相较于精英主导的文明,数字文明有众多差异巨大的参与者,甚至物品等非人类主体也可以成为交往的主体。并且,数字技术还伴随着人的成长一同进化,人与技术一同构建着新的交往关系与交往规则。在新的文明形态下,...
2024.07.09 09:49:00
-
所携带的知识来形成新的社会网络,行动者则通过在边界域中的实践来生产新的权力关系。具体来说,边界域具有类似转译的功能:它可以将人和非人的行动者在实践中的属性进行转换以生成符合特定边界域中共同利益的联盟网络。同时,它还为行动者提供自由出入相邻场域的通道,来自不同场...
2024.07.02 10:20:00
-
认为,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些算法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绝非人力可及,而且它们也能找出人类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类想不到的策略。在无比强大的算力支撑下,类似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显现出...
2024.05.14 21:51:00
-
术人才市场需求体量较大,在应聘中较为看重应聘者实践经历和项目经历。此外,一些人工智能产品营销类岗位,相对来说专业门槛较低。“虽然非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也可以投递,但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后续工作中技术理解和上手速度上会有优势,在招聘环节更受青睐。”易佳妮说。
在常州工学...
2024.04.26 06:26:00
-
沦为供人类驱使和消费的对象。物力论或泛灵论这出大戏中只剩下人类与自己的影子神(鬼)之间的对话——除了被赋予人性的神鬼以外,所有非人类的实体都沉默了。人类开始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角色,其他角色都得围着他转。
到了科学革命时期,实证主义把“作为人的影子”的诸神的台词...
2023.12.26 12:09:00
-
非表征理论关注的对象是不同形式中的运动,这是超越建构主义的一种方式。斯里夫特的非表征理论质疑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分,它要求我们发现非人(inhuman)的新前沿,理解新物质的建构、联系、激情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并以此重新理解“存在”的强度。非表征理论超越了表征主义的范式...
2023.12.12 11:19:00
-
深刻变化就是主体变得更加多元,算法程序、社交机器人(social robot)、摄像头、服务器和人工智能程序等开始介入为新的舆论主体,这些“非人类”的舆论主体以更频繁且更隐蔽的方式参与到舆论事件的发展与建构之中。
数据驱动的智能传播,使舆论主体变得更加多元,“网民”的范畴已...
2023.11.09 20:54:00
-
最终带来了生产者——这一曾经被传统专业意识形态严格界定并控制的生产要素——的全面开放。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角度看,人类和非人类(包括技术、机器、制度等)行动者都可被视为数字新闻网络中的行动者,并因“连接的意愿”而结成不同类型的“异质同盟”,共同构成复杂的...
2023.10.31 1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