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我们农民啊,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由回想起夏天在陕西杨凌示范区采访调研时的一幕幕场景。其中,一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的感慨令人记忆犹新:“农业最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我们特别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荀子王制》有言,“春耕、夏...
2024.10.28 14:14:00
-
产提供有力支持。过去10多年,进驻科技小院的河南农大师生撰写科普著作10多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制15项技术规程。农学专业教育扎根大地,多一些创新探索,让师生“零距离”学以致用,才能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懂农业、懂经营的科研人才。
科技小院也是推动农业科...
2024.10.25 14:13:00
-
建设美丽乡村,这样的巧思和实干缺一不可。
苦干之外,还要会干。来到农村,想把工作做好,重在结合实际、发挥所长。张桂芳毕业于天津农学院,返乡前还和朋友创过业。为了带动乡亲们增收,张桂芳引进富硒南瓜种植项目,为村民提供几十个就业岗位。依靠三家村的名气,张桂芳在线上...
2024.07.30 18:37:00
-
让人看到农村的广阔天地,看到将个人梦想扎根大地的丰沃回报。
“改个行吧,不要搞农业了,干农业太难了。”节目中,有村民对科技小院的农学生“好言相劝”。低头沉默片刻,一位博士生说出了心里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还是希望继续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这种坚持,源自梦...
2024.07.05 16:11:00
-
临近期末,“我的论文被谁偷吃了?!”的新闻,又再次将农学院送上了热搜。新闻中显示,有学生辛苦种植的小番茄植株惨遭“毒手”;有学生与论文住在一起,24小时守护实验素材;有学生不小心摔一跤,压倒了仅有的实验素材;有学生养的蝴蝶好不容易有个突变的结果,一开笼子飞走了…...
2024.06.26 11:50:00
-
而求其次”,今天的乡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怀揣梦想的青年敞开了怀抱,成为了一片孕育新希望的热土。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试验田,农学院的青年科学家团队培育出了只需种植一次即可多年丰收的水稻;而在深圳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们,用技术助力林下乌骨鸡养殖的数字化转型...
2024.06.19 17:13:00
-
的热切。
经历过物资的匮乏,就更加懂得粮食的珍贵。我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期盼着乡亲们每顿都能吃上白面馍。上大学后,我选择学习农学专业。扎根这片土地、情系滚滚麦浪,毕业留校后的40多年里,我一直主攻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并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中国是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国...
2024.05.16 10:13:00
-
生的寒假作业是什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笔触绘乡情”活动,鼓励学生用画笔记录春节的美好瞬间,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安徽农业大学的农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依托家乡的红色资源,重走红色足迹、挖掘红色故事……
这个寒假...
2024.02.15 11:22:00
-
新农活”,智能手机成了“新农具”,网络平台成了“新农田”。魏巧来自镇江一家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她和爱人一个是土壤学硕士,一个是农学博士。“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镇江考察时说的这句话,激发了魏巧回乡务农的热情。2017年,她...
2024.01.23 20:40:00
-
件而创造和发展出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景观。它们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所处环境动态适应的真实写照,不仅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学智慧,浸透着“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哲学思想,而且嵌套产生了一系列特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多重价值,并持续产生着显...
2023.11.16 09: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