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用时0.0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敦煌具备多元文化荟萃交流的特点。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文保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向全球发布目前收录最全的敦煌遗书资料,推出“数字藏经洞”等平台并推进敦煌数字资源的全球共享……保持海纳百川的姿态,敦煌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
    2023.09.28 09:08:00
  2. 网友们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人都曾经为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发声,以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的中国风动漫《子归》、以敦煌壁画上飞天视角拍摄的《敦煌遗书》……自由创作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让我们联想到成龙2012年拍摄的电影《十二生肖》,虽然作品的剧情...
    2023.09.05 09:16:00
  3.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事业发展进步。 传统文化与数字文明相遇,在尼山将获得更为直观的体现。“礼”有了形象,“乐”有了声音,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可以数字巡游,阿房宫、未央殿可以“云端漫步”,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叙事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2023.06.26 15:38:00
  4. 门槛。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开放共享的资源规模更庞大,渠道也更便捷。比如,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公众无需注册登录,就可以直接阅览敦煌遗书等珍贵资料。不只是国内的古籍,那些流布海外、国内缺藏的珍贵汉籍,其数字化回归也令人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2023.01.17 13:54:00
  5. 中华国宝、节日文化等主题,以昂扬的文化自信、贴近大众的传播语态,在广大观众心中唤醒了“文化之根”。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不久前上线的敦煌遗书数据库极具代表性,通过现代数字处理技术,重新汇集起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敦煌遗书资源。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华夏大地,又以数据共享的...
    2022.09.05 09:12:00
  6. 成8800余万拍,胶片长度达7000公里,累计拍摄抢救各类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国书报刊约20万种,书页约1.5亿页,其中不乏《赵城金藏》、敦煌遗书这样的国宝级古籍善本。不断累加的数据,照见我国古籍文献缩微工作的丰硕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保护好古...
    2022.01.18 08:53:00
  7. 下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回归”。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更好推动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现代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
    2021.01.07 09:10:00
  8. 塑、壁画、洞窟建筑,到藏经洞里的文献、绢画、书法,敦煌凝聚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敦煌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以石窟壁画、敦煌遗书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一带一路...
    2020.02.02 11:58:00
  9. 统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质,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从殷墟甲骨到战国竹简,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数千年来,不仅王朝在更替,举凡饮食器物、风俗礼仪、学术思想,乃至语言文字都在发生着变革。   在古今变革、中外交织...
    2017.02.07 08: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