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选择以诗歌的方式,发现和创造更多诗意的瞬间,在奔腾向前的时代,留下普通人的见证。
有人说,在当下谈论诗歌,似乎不合时宜。当短视频的流行碰撞经典书籍的阅读,当人工智能一气呵成写出五言七律,人们是否还需要字斟句酌、赓续诗歌这一古老的文...
2023.04.20 09:22:00
-
诗歌创作中躬行上述理念,他的《新制布裘》《夏旱》《卖炭翁》《采地黄者》等很多作品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回应时代变迁。清代赵翼在《论诗》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不仅指出文艺作品反映时代、书写时代的使命,而且强调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与...
2021.12.20 09:14:00
-
正如当年口语化“梨花体”引发争议之际,有评论者所说,古典诗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而新诗基本无章可循,“现在不是谈论诗歌好坏的时候,因为有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都还难以确定”。但无论如何,贾浅浅的诗是深是浅抑或平平,应该是一个文学问题。遗憾的是,近...
2021.02.05 09:02:00
-
土,谁可为培栽。”如今看,真是一语成谶,充满悲情色彩。
杜牧墓沦为菜地,引发热议,错愕者有之,悲鸣者有之,更多的则是责问。无论诗还是文,杜牧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文对现实极有洞察力,也充满历史穿透力。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到“商女不知...
2018.11.28 08:36:00
-
美,更重要的是,自己居然还有欣赏诗歌之美的能力。
多了会写诗的机器人,世界会更加多姿多彩;而少了有诗意的人们,世界会变得乏味。与其提醒科学家们别让机器人太聪明,不如提醒我们别让自己太无趣。不远的将来,在讨论诗和远方的时候,希望我们不要输给人工智能。(刘 佳)...
2017.06.05 13:39:46
-
“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含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诸如此类,落脚点还是在诗歌的“滋味”上。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以味论诗”的传统源远流长,从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相关言论层出不穷。林黛玉深得诗歌精髓,并启发学生勤学深思、举一反三...
2017.02.23 15:57:12
-
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匡吉
强人心者莫若诗
当记者之前,我一直与文字无缘,读名家巨作都不能走心,更遑论诗歌这类文字精华了。有机会深入接触后渐渐明白,诗歌为心灵开启了一扇大门,特别是那些与诗有故事的人。
这些人中,有的天生诗心,文笔...
2017.02.12 16: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