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0条,用时0.047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有独特的文化载体,比如,“迢迢牵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七夕节”自然会成为情侣们的纪念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至每逢重阳登高日,白云山都不得不交通管制。人们喜欢李子柒,正是因为在写春联、吃粽子这样的仪式背后有着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过好...
    2020.08.25 09:23:00
  2. 川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节就有着特殊的情感。从“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唐诗中,我们品到了思乡之情;从“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宋词中,我们感受到易安的忧伤;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
    2019.10.07 11:01:00
  3. 假先不说,登高活动一下筋骨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   插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点评:登高时还要佩插茱萸囊。想象着兄弟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的时候自己却不能参与。唉,...
    2018.10.17 16:28:00
  4. 重阳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也让重阳有了更深刻的意韵——“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风气铸...
    2018.10.16 13:58:00
  5.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经诗人笔下流过,更是耐人寻味。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在屈原笔下,“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重阳的...
    2017.10.28 18:18:00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代的游子以登高望远、插茱萸等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而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庆祝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敬老孝老氛围也空前浓厚。   想起之前网上流传的“亲情计算器”公式:假如父母再活30...
    2017.10.28 18:20:00
  7. 历史的重阳节,已衍生出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出全新景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古人过重阳的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不少人可能在朋友圈晒着与父母出游、聚餐的照片,在网上为父母报名参加社区重阳...
    2017.10.28 11:16:39
  8.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度契合。重阳节寄托着我们基本情感,每逢重阳节,唐代诗人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在无数人心中响起,让人内心自发产生一种感情和情怀。现实中,人们也会在这一天更加的关注“老有所养”“老有所健”“老有所娱”等问...
    2017.10.27 17:26:00
  9. 社会发展,带来人才流动,让很多身处异地的人们无法即时履行作为亲人的家庭义务。不仅是清明节,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也无不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和缺失。这是时代语境,它并不能以个人意志而达成圆满。“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此,就必须有种可以多方认可的平台,来“代...
    2017.03.31 16:36:45
  10. 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
    2017.02.10 07: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