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攀创新高峰,更靠亿万农民用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丰收时节。这是百业繁荣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底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佳句的精华,正是其所蕴藏的劳动精神、节俭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的喜悦终究来自辛...
2024.09.21 12:07:00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这首《悯农》,一直以来不仅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对辛勤劳动的讴歌与赞美。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
2022.12.14 17:22:00
-
它将农耕劳动创造性地融入运动之中,形式新颖且内容硬核。这些运动体验高度还原农耕劳作,让大部分此前“五谷不分”的学生们真切感受到“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以插秧为例,看着东倒西歪、疏密不一的秧苗,不少同学直呼“太难”。而在同学们比拼之后,学校还邀请专业的农场师傅出马授课,...
2022.10.26 10:12:00
-
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设立的丰收节,承载着接续农耕文化、培育乡村文明的期许。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艰辛,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耕作之乐,再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美...
2022.09.23 17:14:00
-
里有广大农民的辛勤奋斗、有粮食生产政策举措的支持、有科技发展的助力。近年来,老百姓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升级,种地不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而是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农事管理,农业...
2022.09.24 21:35:00
-
桀骜不驯的洪水停止了狂奔的脚步,洪水走廊两岸如今沃野千里。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正是他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让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从“有没有”向着“好不好”转变,才让我们中国人从“吃得饱”向着“吃得好”转变。近年来,农民种...
2022.05.26 18:39:00
-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深化农业改革,当好粮食安全的“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现代化农业不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地头农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近40年,创新了养分...
2022.03.13 11:24:00
-
是中国人民敢于同自然作斗争,能够同自然相协调,并勇于胜利的时代精神象征,是一座屹立在祖国东北方向上的雄伟丰碑。如果你说你看不到“锄禾日当午”能干出多大的事业来,能有多大的出息,那就请你看看北大荒的广袤和丰满,他是数十万复转军人用锄头和汗水,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换来的质...
2021.11.16 12:06:00
-
育贯穿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节约粮食教育要从“实”入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诗句几乎人人学过,但如今生活好了,青少年却很难对爱粮节粮形成直观、全方位的认识。要真正让孩子学会珍惜他人劳动...
2020.09.01 13:17:00
-
食,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人种粮,粮养人。一粒种子,经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终变成口粮。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让中国人“粮满仓”;节...
2020.09.04 0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