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9条,用时0.00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到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现代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型研究,让作物“组团体检”成为可能   生命科学进入基因组时代以来,各种组学的充分发展使人类能从多个层面全面认识生命现象。   譬如怎样预估农作物产量?如何对茎叶进行无损测量以判断其生长状况?植株一天24小时的...
    2019.10.29 22:19:00
  2. 社会动物,如果人和人不互相依赖了,怎么会快乐?”   在陈德亮的科学视野里,气象气候不仅关注天气的冷暖,也关心人类内心的冷暖。科学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环境没受到人类活动重大影响之前,大家认为蓝色天空、绿色田野、清澈河流是自然而然的,...
    2019.12.10 20:28:00
  3. ”陈宝权表示,这依赖于空间几何与光照环境的共享与相互作用,即几何一致性与光照一致性。在社会学意义上则是行为规范的融合,这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规律,即行为一致性。 “在虚实混合的世界中,人类智能可以通过对虚实混合场景的观察来理解世界,通过自然交互按需驱动机...
    2020.09.09 06:32:00
  4. 参观者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使用的显现工具,如502熏显柜、现场勘查用的照明光源、马蹄镜、指纹照相机、指纹刷、磁粉棒、喷粉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指纹的认识与应用进入新阶段。指纹不再是纸张上的个人记号,而成为可利用的、动态的“身份证明”。大众熟悉的指纹识别手机、...
    2020.10.21 23:13:00
  5. 来说是新鲜的,这样的故事具有引动思考的能量。 纪录片调研在关注活生生的人和人的生活状态上,与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极其相似。但不同于人类学的纪录影像,纪录片的田野考察格外注意现场感(事件的进行时和将来时)、故事性、人物的鲜明形象、行为状态以及镜头感,这不仅是在为叙事做准...
    2021.03.22 08:15:00
  6. 学不至于如‘无根之浮萍’;与此同时,认知传播学不断开疆拓土,其触角伸到了诸如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于统计学、人类学的诸多范畴,这就迫使这一学科必须要兼具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多样化思维。这一‘新文科’的属性,令认知传播学诞生伊始就具有了兼容并包、多元...
    2022.01.25 16:39:00
  7. “中继”功能。“外延信息层”是指非编码的图示性信息,是图像的自然信息和初始状态,受众对其的感知和解读主要依赖于罗兰巴尔特所言的“人类学的知识”。外延图像信息中所展示的画面、色彩和构图虽以意义缺席的状态呈现,却为内涵图像提供了必要联系、奠定了意义基础,并以极强的客观...
    2022.03.08 09:18:00
  8. 对性,当虚构事物以真实体验的方式敞开,文学的想象力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作家的思想能力成为更重要的尺度。从这个视角看,元宇宙时代,文学的意义并不在于人类体验到了什么,而是超越体验,拯救被削平的思想和精神深度,重新阐释存在的意义,重新理解自我、世界和生活。 (四)元...
    2022.07.05 08:15:00
  9. 湘龙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翼青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1期刊文,对非表征理论进行溯源,讨论其地理学、现象学哲学和人类学的源流以及它们的交集。此外,文章总结了非表征理论的方法论,并尝试探微不同取向的非表征理论对“行动”、“地方”与“关系”等关键概念的...
    2023.12.12 11:19:00
  10. 带来的不是某种单一变化,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Casemajor则进一步指出,对于当今媒介研究的物质转向来说,与其说它得益于人类学的发展,不如说是得益于计算科学的进步,是计算机促进了人们重新关注计算的物质层面。Japec L,Kreuter F,Berg M等人认为,人们今天之所以能...
    2024.01.30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