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们的好奇和关切心理,赚取流量,进而获得商业利益;或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通过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进行炒作,混淆视听,引发公众恐慌,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解析
2024年4月初,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后,有网民编造“地震导致重庆某桥梁晃动”“浙江宁波一小区外墙...
2025.01.14 15:42:00
-
标更要治本,要以前瞻性思维布局谋划,让打击治理谣言事半功倍。
灾难话题是严肃的、凝重的,有关方面绝不应容许“吃流量馒头”的次生灾害一再发生,相关不法行为也须受到惩处。这是规范网络秩序,让社会更文明、更法治的需要,也是减少公众恐慌,让社会有更多信任、更多良知的需要。...
2025.01.16 10:34:00
-
泛的主体关联性,诸如“上海疫情大暴发,新增3000例确诊患者”“青岛外卖员感染新冠病毒后,故意向食物里吐口水传播病毒”等谣言极易触发公众恐慌心理,导致公众被恐惧情绪裹挟而无法进行理性的信息甄别;有关病毒的谣言则主要以如何进行病毒防治为主,“多吃生姜、含姜的食物能预防新...
2021.02.24 11:39:00
-
表明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以回应人们最担忧的疑问,随后又给出了“如何预防传染风险”的方案。《人民日报》还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公众出现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其中尤为强调权威的“专家建议”,如《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心声:停止恐慌!》《疫情下如何保持情绪稳定,收好这份专...
2021.09.07 08:56:00
-
友答疑解惑,为网友科普艰涩的科学知识,引领网民近距离接近事实真相。加强专家和意见领袖互动,提供专业权威的环境决策,有助于避免引起公众的环境恐慌,防范社交媒体中的环境风险舆情扩散。
(载《传媒观察》2021年11月号,原标题为:社交媒体中环境风险舆情传播动因及疏导策略。...
2021.11.30 08:49:00
-
实的疫情信息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温暖人心、给人以正能量的新闻的报道,涌现了大量的暖新闻,并且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自媒体营造出的疫情恐慌氛围下,公众对诸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5日和2月8日分别发布的《特殊时期的“两地书”,久违了……》和《爱,比病毒离你更近》,以...
2023.02.23 17:44:00
-
浏览时难以分辨。例如,一些谣言会利用真实的社会背景或数据作为“外衣”,再在其中“暗藏玄机”,以此增强自身的说服力,从而更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与焦虑,加速谣言的传播与扩散。
活动中,老年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时而点头赞同,时而眉头紧锁,展现出对谣言危害的深刻认识与警惕...
2025.02.08 09:33:00
-
全力抢险救灾之时,个别网民和自媒体通过拼凑网上旧图“移花接木”、利用AI造图“无中生有”等种种不法手段,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担忧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如谣言“西藏定日县地震遇难265人”,罔顾真相编造虚假遇难人数;网传热图“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实为AI工...
2025.02.13 14:49:00
-
全力抢险救灾之时,个别网民和自媒体通过拼凑网上旧图“移花接木”、利用AI造图“无中生有”等种种不法手段,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担忧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如谣言“西藏定日县地震遇难265人”,罔顾真相编造虚假遇难人数;网传热图“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实为AI工...
2025.02.11 21:13:00
-
发生的杨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案中,杨某听原同事说“一医院有80多人感染”,随手便将这一不实言论发布到微信群,造成多人转发,引起公众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公安机关巡查发现后,对杨某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案立案侦查。
还有顾某因“无聊”和“博眼球”,故意把自...
2022.04.20 1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