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用时0.00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万历二十五年(1592),扬州南门二里桥河势直泄,为盐漕梗。盐使者杨光训檄开二里桥河口,西折而东,从姚家沟以入旧河,名曰宝带新河。又云:东深港(今名施桥支港),俱东面设防处也。又东五十余里曰宝塔湾,为盐盗渊薮(《楚漕江程》亦有此言)。宝塔湾之名首见该书,而且说明...
    2018.08.07 10:11:00
  2.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在东晋时期,南京已有登高之俗。晋人周处在南京写的《风土记》中说:“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久而久之,重阳登高逐渐成了古代一种体育运动。   重阳节的主要节物有茱萸、菊花酒、重阳糕、重阳旗等。   提到重阳,自然...
    2017.10.27 07:58:00
  3. 饮菊花酒、佩茱萸之俗,逐渐流传开来。   东晋时,南京已有登高之俗。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说:“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南朝齐武帝于永明四年(486年)重阳节那天,率领群臣到南京东郊孙陵冈(今梅花山)登九日台,饮菊花酒。后人亦竞相效仿来此,人流如织...
    2018.10.18 10:12:00
  4. 胡小石等一代大教育家、书画家皆从那里走出。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为核心,又云集了一群一流大画家和大教育家,他们中多留学东洋日本和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将西方的艺术带回祖国进行教育传播,如徐悲鸿、李毅士、吕凤子、...
    2019.06.30 07:01:00
  5. 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习俗。   据《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说的正是此事。   南京民俗专家薛冰教授:“因为天气渐渐暖和了,窝了一个冬天,过完年后,大家都乐意出来走走...
    2019.02.19 18:09:00
  6. 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习俗。   据《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说的正是此事。   南京民俗专家薛冰教授:“爬城头这个活动有很久的历史了。大家在家里窝了一个冬天,现在天气暖和了,...
    2019.02.20 15:25:00
  7. ”,是明代在南京地区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据《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   “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回暖,人们在家里窝了一个冬天,过完元宵节出来到城墙上走...
    2019.02.21 09:05:00
  8. 多部古籍中均有提及。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记载: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南京城头“游人如织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民国夏仁虎的《岁华忆语走百病》也说:“十六日,居人相率由东南城之老虎头石观音山...
    2019.07.04 10:04:00
  9. 求身体康健、百病全消,称为“走百病”。甘熙《白下琐言》中记载:“岁正月即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尤盛”。《金陵赋》《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中还有记载,商贩们煮豆后染红,“焙蜀黍成花”(...
    2021.02.26 17: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