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媒体技术的物质性已经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各种后浏览器文化研究中被引用甚至颂扬。其他研究者则强调了传播技术的可供性,即物体和环境的物理性质或特征“邀请”行动者以特定方式使用它们。
整体来看,传播学者们逐渐摒弃简单的技术决定论,而将媒介技术物逐渐...
2021.08.17 08:46:00
-
猛革新至少在结构功能层面为我们实现了从“多屏”到“跨屏”的编播体系重构,也完成了从“口碑”到“弹幕”的对话机制重建。这种基于技术可供性层面的变化是可被感知与体验的,而那些潜藏在可供性之下的、由跨媒体“座架”所带来的电视剧传播思维层面的重塑,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021.08.26 08:40:00
-
及便捷的编辑、传输特质为诗歌传播提供了全新阵地与发展契机。
实践层面传播现象的出现和演变吸引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学理性探讨。新媒体可供性程度高是诗歌传播得以在新媒体语境中迅速开展的重要原因,潘忠党教授(2017)认为可从生产可供性(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
2021.11.09 08:52:00
-
论具有“非此非彼、模棱两可”的阈限叙事特征。网络化叙事的阈限性主要体现在互动性、非线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在网络化叙事中,网络平台的可供性是“想象的可供性”,网民按照自己的习惯以及对平台可供性的期待,进行网络化叙事的共创,这种能动性来自他们的“叙事惯习”。在互联网和...
2023.11.28 09:30:00
-
成名的想象”。
通过儿童视角的自述可以发现,游戏对他们而言或许并非单纯的娱乐满足,而是深度勾连其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游的社交可供性与媒介赋能为留守儿童的同伴融入、情感补偿和生活意义感的赋予提供了一种补偿的可能,它所展现出的积极的潜在功能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需求...
2023.12.05 11:24:00
-
会化建构过程中,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其作为网络空间的载体为露营个体记忆的分享提供了媒介和技术支持,显见平台可供性对于集体记忆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红书与抖音平台的观察,目前的露营记忆存在多样化的表现,既有危险地质与气候条件下荒野冒险类的特殊...
2024.01.02 19:40:00
-
纪10年代,互联网产生了显著的商业化转向。此时,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逐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名声的生产与变现提供了可供性。名声,成为互联网中可以兑换与变现的重要资源,而网红,则成为追求名声的重要群体。在此之后,互联网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纷繁夺目的成名...
2024.01.16 11:21:00
-
播主体上沿着“劝服”与“传导”的模式展开。
数字文本的数据化、互动性、多模态等属性,决定了数字修辞的基本思路:基于数字媒介的技术可供性,创设一种开放的、参与的、协同的感知环境和接受语境,进而引导用户完成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早在Web1.0时代,新闻网站便开始以超链接技术...
2024.02.22 11:18:00
-
的红包文化亦在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盛行,且在特定的媒介逻辑与技术情境中,形成了一股时尚的“数字化新民俗”。近年来,居于“媒介多样体”可供性的红包功能被持续开发,在人们的数字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既有研究多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对数字红包的特征、功...
2024.03.14 11:23:00
-
-延展的全新适配
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个体认知具有能动性,一方面个体依赖于媒介思维形成认知;另一方面,个体也以认知可供性的方式驯化着技术。嵌入认知是个体面对新技术,将旧的认知图式进行认知卸载,利用外部环境降低认知负荷的过程;生成认知强调个体与环境的...
2024.04.25 1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