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媒体技术的物质性已经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各种后浏览器文化研究中被引用甚至颂扬。其他研究者则强调了传播技术的可供性,即物体和环境的物理性质或特征“邀请”行动者以特定方式使用它们。
整体来看,传播学者们逐渐摒弃简单的技术决定论,而将媒介技术物逐渐...
2021.08.17 08:46:00
-
猛革新至少在结构功能层面为我们实现了从“多屏”到“跨屏”的编播体系重构,也完成了从“口碑”到“弹幕”的对话机制重建。这种基于技术可供性层面的变化是可被感知与体验的,而那些潜藏在可供性之下的、由跨媒体“座架”所带来的电视剧传播思维层面的重塑,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021.08.26 08:40:00
-
及便捷的编辑、传输特质为诗歌传播提供了全新阵地与发展契机。
实践层面传播现象的出现和演变吸引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学理性探讨。新媒体可供性程度高是诗歌传播得以在新媒体语境中迅速开展的重要原因,潘忠党教授(2017)认为可从生产可供性(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
2021.11.09 08:52:00
-
性的、参与式的行动者们对日常生活的协同呈现而得以实现。
2.公众活动的实现系统
公众活动的价值旨归,可以解释为数字新闻业通过展示数字可供性,亦或是直接提供意义框架或参与工具,进而与社会公众实现紧密连接,以保证其知情权、表达权和新闻接近权。上述价值系统拥有以下鲜明特点...
2023.01.10 10:26:00
-
辑是如何体现的?赫普强调有三种方法,即“相互作用”、“组织”与“技术”。他认为,技术手段非常关键,“在这里,媒介逻辑被理解为物质可供性。”技术创新具有无限性,可以生成无尽的交往形式。媒介技术导致了人与人沟通方式的变革,朝着可替代性方向发展。所谓可替代性,是指虚拟...
2023.03.28 10:46:00
-
通,共同构成一个“行动的场域”(fields of action)。所以在本体论意义上,媒介很可能暗含某种日趋连贯的整体性逻辑,具身性、可见性、可供性等一系列新概念开始作为媒介性内涵的组成部分,得到讨论。在可被预见的未来,对共通的媒介性的研究将成为媒介本体论中愈发重要的命题,给...
2023.03.08 18:06:00
-
“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
2023.04.18 14:30:00
-
究者不应该仅仅止步于描述研究对象的高度差异性,更应致力于构建能使研究对象得以区分的理论维度。目前已有数字新闻学理论研究多从“技术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展开,尝试为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提供逻辑起点。
其中,媒介技术的可...
2023.04.11 15:00:00
-
享”为定位,其中草根网红和乡村内容合纵连横,出现了短视频领域的“农村包围城市”现象。当短视频生产拓展了创新创业背景下的网络“职业可供性”,短视频中的乡村体现出何种媒介形象?
短视频平台上由策划者、拍摄者、表演者所构成的前、中、后区“协作式叙事”,呈现出“众声喧哗...
2023.05.12 08:54:00
-
会化建构过程中,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其作为网络空间的载体为露营个体记忆的分享提供了媒介和技术支持,显见平台可供性对于集体记忆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红书与抖音平台的观察,目前的露营记忆存在多样化的表现,既有危险地质与气候条件下荒野冒险类的特殊...
2024.01.02 19: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