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2条,用时0.07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特别是他开创性地发展了气候模式的降尺度技术,成为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陈德亮曾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执行主席(国科联1931年成立以来首个华人执行主席),组织发起为期十年的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未来地球”。   面向全球...
    2019.12.10 20:28:00
  2. 王赤介绍,空间科学一期工程,目前发射了4颗卫星——“悟空号”“墨子号”“慧眼”以及“实践十号”。二期阶段,我们将围绕两方面来做研究——宇宙和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此,将立项研制发射4-6颗新的科学卫星,争取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太阳...
    2021.04.25 06:42:00
  3. 协召开的江苏省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学”发展热烈探讨、建言献策。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省科协主席陈骏的科研团队,正在为建设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而忙碌。“我们联合了国内一批科学家做这件事,并...
    2020.05.29 22:29:00
  4. 中的红色星球,就像是蔚蓝地球的“孪生姐妹”。 “火星与地球同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中,是太阳系中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说,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它的行星形态和地球一样,也有一个固体的“外壳”;火星也有公转和自转,它...
    2020.07.22 06:49:00
  5. 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份额(Share),2021年至2022年,中国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中的表现持续上升。“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增刊显示,地球和环境科学研究,包括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相关的研究,正在帮助中国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中快速上升。北京和南京是该学科领域增长最快的中国...
    2023.11.23 08:44:00
  6.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记者 张宣)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是该团队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
    2024.02.07 06:55:00
  7. 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数增至9次。这也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这颗小行星由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1.5米望远镜于北京时间9月4日13时43分41秒率先发现,该望远...
    2024.09.11 07:01:00
  8. 还会对海上重大工程造成影响。”郑江蓉表示,海洋地震监测意义重大,其数据及产品可广泛服务于沿海城市群与海洋重大工程防灾减灾、海洋地球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开发、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江苏省地震局也在积极探索开展海上地震安全服务,对海上风电工程风机、升压站等基础结构倾斜、沉降...
    2024.10.16 07:13:00
  9. 太空这样对产业有牵引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扎根南京、落户园区,助力经开区打造创新产业发展新优势,丰富经开区科技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际矿物学协会(IMA)主席鲁安怀,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北...
    2022.09.07 16:55:00
  10. 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王强分别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和对话问答环节主持。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澳大利亚堪培拉CSIRO首席研究科学家、“未来地球”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执行主任Pep Canadell,国...
    2022.11.28 17:54:00

相关搜索 地球学 大地学 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