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7条,用时0.00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难理解。   因为人的思想意识在晚明到清之间发生了极大变化。明亡后,虽然清政府仍把程朱理学奉为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考据学的兴起,宋明理学走向解体,形而上的天理世界被抛弃,“甚至连清代儒者都不知对天理世界的冥想为何物”。因此,要对徐渭的绘画语言、绘画模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017.01.25 09:34:34
  2. 礼仪,故谓之中华。”在变动不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质,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从殷墟甲骨到战国竹简,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数千年来,不仅王朝在更替,举凡饮食器物、风俗礼仪、学术思想,乃...
    2017.02.07 08:27:49
  3. 礼仪,故谓之中华。”在变动不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质,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从殷墟甲骨到战国竹简,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数千年来,不仅王朝在更替,举凡饮食器物、风俗礼仪、学术思想,乃...
    2017.02.07 14:53:26
  4. 礼仪,故谓之中华。”在变动不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质,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从殷墟甲骨到战国竹简,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数千年来,不仅王朝在更替,举凡饮食器物、风俗礼仪、学术思想,乃...
    2017.02.07 08:25:58
  5. 礼仪,故谓之中华。”在变动不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特质,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从殷墟甲骨到战国竹简,从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数千年来,不仅王朝在更替,举凡饮食器物、风俗礼仪、学术思想,乃...
    2017.02.07 15:21:00
  6. 》《传统学引论》《新人学导论》《和合哲学论》《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是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创新的尝试,我的《宋明理学研究》和朱熹、陆九渊、戴震、王夫之、李退溪思想研究以及《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人道篇)》,是依逻辑结构论的观点、方法撰写的...
    2017.02.18 10:07:31
  7. 价值   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哲学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始终贯穿其中。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大量哲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
    2017.02.20 09:56:31
  8. 要么偷梁换柱,要么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各种附丽,弄得面目全非。比如儒家学说,自孔老夫子创建以后,有孟夫子的增衍,有董仲舒的修正,有宋明理学家的个人诠释,这样,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早已不是本来面目了。这种增衍、修正、诠释,总是为特定的时代服务的。如果舍得下功夫梳理其...
    2017.02.21 17:33:05
  9. 中华历史上的伟大教师,莫不以“传道”为第一要务。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未尝一日或忘用身教引领弟子们亲近斯文。宋明理学家更是提出:“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北宋以来书院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圣人。   伟大的教育熏陶出伟大的人才。中华历史上的...
    2017.03.23 16:43:57
  10. 为炒青,即将新鲜的茶叶摘下后,采用焙炒的方式脱水留香。这种技术上的转变经历了宋、元、明三代,前后约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另一方面受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在其发展上进一步跟“百姓日用”结合在一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饮品,更成为一些士人的生活方式。   有论...
    2017.03.28 04:03:01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