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成观念”的创新,通过集体亮相的方式展现“养成系”女性突出的个性行为差异,来打破这种传统性别文化的规制,突出作为个体的价值。但从实质上看,成长中的女性仍然是脱离了现实的虚构化人物,其成长的历程伴随了戏剧化情节的设计,程式化、符号化遮蔽了女性生存发展的真实情境。
养...
2020.10.09 16:46:00
-
网民面前。
短视频制造“视觉奇观”
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以形象为中心,注重感性体验。人们消费短视频,实质上是在消费视觉奇观。短视频庞大的点击量和粉丝群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参与奇观和窥视他人隐私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满足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
2020.12.09 10:24:00
-
终的成品——网络,而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互相联系的沟通途径。”网络对话与交流表现为“人—网—人”的交流,但实质上仍然是“人—人”的互动、对话与交流。
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需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同心同德谋...
2020.12.04 10:31:00
-
了,这学期你给我表现好一点;不要让老师再给我打电话了;你这学期上课要注意力集中;你这学期要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等等。这些提醒和预防针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孩子构成消极暗示。
家长要努力给孩子更多的积极暗示,如:通过这个假期,我发现你长大了,懂事多了,自控力也增强了...
2021.02.22 07:29:00
-
化转向,议题的选择标准相对于过去增加了对用户因素的衡量,不再是过去专注于用户共同兴趣和议题的公共性。基于这一角度,选择性议题建构实质上极大地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小众化的信息需求。平台媒体在设计之初就被赋予了让人“上瘾”的特质,其目的就是让用户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平台...
2021.03.05 08:54:00
-
不同,受众的异化是主动的、内在的。主要表现为,受众内心在这一过程中丧失本有的向度,从而导致主体性不断丧失。受众内心向度的丧失,在实质上是异化的更高层次,是一种处于自我意识下的主动沉溺和主动放弃。当受众适应了这种存在方式后,其作为人该具备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就会逐...
2021.06.08 10:19:00
-
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委会会长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8期认为认为,算法的研究实质上是算法与媒介生态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文章考察了当下传播学领域关于算法研究的两个基本面向——新闻与传播学视域下的算法研究和媒介技术研...
2021.08.17 08:46:00
-
相关者在面对环境议题时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及应对方式。在环境风险传播过程中,环境风险信息在不同利益集团间流动,环境风险舆情扩散过程实质上就是权力的博弈和议程的互动过程。
不同利益集团权力相互博弈,相互制衡,共同推进环境风险舆情的传播。政府部门掌握权威的环境信息发布权...
2021.11.30 08:49:00
-
文化反思:价值引领、激发思考、平衡“凝视”
从盲盒开箱类短视频叙事的角度去审视,虽然伴随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出场”,但是它的作用实质上是体验与“引流”,所以,媒介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借鉴这样的盲盒开箱叙事值得我们深究。
首先,要注重对青年人群的价值引领。盲盒形式源于日...
2021.12.23 08:48:00
-
人们将滤镜技术视作驱散现实中自我黯然的曙光,企图借此重新设定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赢得尊重与认可,摆脱身份焦虑。
这种身份焦虑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获得群体认同和某种身份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很可能成为一种扭曲的、缺少理性的行为竞逐。在“上海名媛群”里,6个人拼单一份...
2022.01.06 14: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