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4条,用时0.00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到秋白书苑逛逛,看到好看的书就借了——有一天她发现借不了,已满上限六本。哲学书里,她非常喜欢叔本华的作品,觉得他写得真好,但属于悲观主义哲学,她内心暗暗用另一种角度去解读同一境况,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她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严冬》这篇随笔里,她描述了很多冬天萧...
    2021.06.15 10:27:00
  2. 注重微观辨析的“小叙事”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研究对象宏观把握整体解读的“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悲观主义弥漫背景下盛行时,试图以某种理论对历史整体解读宏观表达的“宏大叙事”(即“大叙事”)遭到非难,而具体化有限性的“小叙事”受到推崇...
    2021.01.06 14:23:00
  3. 直担忧的人-算法技术未来的命运走向,这确实是人-技二者的终极问题,但未必需要我们急着给出答案。其实自技术出现之始,就分为了技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两个派别。从文字局限人类感官的反思,到电视人、容器人的弊端,到如今对互联网给人造成的孤独、自闭的批判。每一项技术革新都...
    2023.06.01 12:46:00
  4. 个时期,对媒介技术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乐观主义者将人视为驾驭媒介的主人,认为通过无穷无尽的连接与信息,人类文明将迈向更高层级;而悲观主义者恐惧技术的神秘力量与对人的未知伤害,无论是“照相机摄魂术”“沙发马铃薯”,还是现在的“数字毒品”,技术的社会观念总处于撕裂状态...
    2023.09.14 1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