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以右旋缠绕,但地质历史上的两例缠绕植物化石却都是左旋缠绕。“这指引我们要想解决现代生物学中同手性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未来还需要古生物学家们在化石中寻找更多的线索。”周卫明告诉记者。
另外,科研人员推测,缠绕植物和宿主植物在生活时期应当还一同攀爬在一棵树上,这种...
2019.11.20 09:41:00
-
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文世宣回忆第一次青藏科考经历说道。“青藏高原需要不断探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挺恩表示,可以通过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推断出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生物多样性。
40年后
初次登“第三极”,脸和手都晒脱皮
时隔40年,我国再次启动青藏高原大科考。此次科...
2020.08.22 09:05:00
-
介形虫是一种具双瓣壳的水生微型甲壳类物,大小通常1毫米左右。自奥陶纪以来,介形虫就是地质记录中最丰富的节肢动物化石之一。介形虫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是油气勘探中不可或缺的化石门类之一,而且在古环境重建和生物演化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绝大...
2020.09.17 10:36:00
-
生物博物馆,新展陈以38亿年生物演化史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为参观主线,还有定制版的化石图纹地砖,同时增加了不少主题展区:比如世界级精品化石展、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展、古生物学应用专题展等。古生物的奇妙世界,吸引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宋宁 摄 ...
2021.01.10 07:12:00
-
次生物大灭绝之中?如果是,如何阻止? “全球变暖是当今地球生态系统恶化的主因吗?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建立高时间分辨率的环境因素曲线,与生物多样性曲线进行更加准确、可靠的对比分析。”根据化石记录重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环境演变历史是能给我们答案的唯一途径。
记者 杨频萍...
2021.01.20 13:17:00
-
百万年前,它们曾驰骋陆地,“虎虎生威”!这个虎年春节,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首次对外展出巴氏剑齿虎标本化石。记者了解到,这件化石为古生物研究所收藏许久,从未对世人展示,堪称“镇馆之宝”。它产自中国甘肃,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化石珍品。2月1日大年初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将揭开...
2022.01.31 10:25:00
-
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它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地生物,但由于产生条件和保存环境的限制,却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凤毛麟角。“水生生物化石常能提供关键的生态环境信息,为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
2020.04.15 07:00:00
-
绕分为自然、创新、健康、安全四大版块,展示内容包含VR技术、无人机、航天模拟、物联网、机器人、应急消防、全息技术、人工智能汽车、古生物化石等,旨在促进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江苏科教产品生产研发企业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共34家企业应邀参展。现场观众还可以动手实...
2022.05.23 14:12:00
-
生产的生物质柴油。
“有效推进化石能源替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质柴油的生物质含量越高,节能降碳效果越突出。因此,提高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是全球科学家和生产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沈健介绍,受技术制约,目前全球市场应用的生物质柴油中,主要以酯交换生物...
2024.01.08 07:00:00
-
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是该团队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
2024.02.07 0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