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用时0.00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的强烈要求,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曲周。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在曲周建立了治碱实验站。他们在曲周最苦最穷、盐碱最重的张庄安营扎寨,住着漏风、漏雨、漏土的“三...
    2019.04.23 11:02:00
  2. 存水,庄稼都淹死了。   1973年,多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来到曲周,立誓“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是其中一员。   石元春:很难啃,群众都没有信心,干部也没有信心。住的三漏房,漏雨、漏土,透风。   在中国农大老师们的改造下,盐碱...
    2019.05.31 17:07:00
  3. 望,人们很难想象,40年多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农民们以熬卤水、淋小盐为生,靠国家救济粮度日。  1973年,带着国家的嘱托,石元春、辛德惠等几名农业大学的青年教师来到了曲周县的“老碱窝”张庄,开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  这年秋天,暴雨连降,水涝成灾。《曲周...
    2019.06.01 10:32:00
  4. 着在水利局工作过的经验,王怀义拿上铁锹锄头,自己挖沟治碱。可惜,没有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方案,一年到头还是白忙活了。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一批农大老师来到曲周,开始了改土治碱的伟大工程。他们的首个实验点选在了距离王庄村两公里的张庄村。   看着邻村的盐碱被一...
    2019.06.02 09:53:00
  5. 在黄淮海平原上,像这样盐碱严重、低产缺粮的土地共有330多万公顷。当时,这里每年要从南方调入大量救济粮。   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和同事来到张庄村,开始治理盐碱地。   他们经过初步调查,就发现这里边实质问题太复杂了,它又旱又涝又盐碱,地下水还是咸的。    ...
    2019.11.19 20:43:00
  6. 的秸秆打捆设备就转个不停。每吨稻草、麦草收购价分别是120元和180元,经过压缩打包,再以240—270元的价格统一销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表示,秸秆经纪人制度既可以让农民从处理秸秆等繁琐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帮助部分企业压缩链条,稳定货源,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尝试。 运...
    2020.09.30 10:58:00
  7. 田;20世纪50年代起,熊毅院士在封丘县开创了以“井灌井排”为核心、水利工程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盐碱地综合防治技术;20世纪90年代,石元春院士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自然现象,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的科学理论。21世纪以来,大量盐碱地改良...
    2020.12.22 15:57:00
  8. 8万亩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当地真实写照。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等几名老师,来到曲周县盐碱最重的张庄村,住进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开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 在他们的努力下,昔日...
    2023.05.27 14:23:00
  9. 续发展、维护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盐碱地治理实践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底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两院院士、土壤学家石元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与农业生态学专家辛德惠等,就响应党和国家“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的号召,扎根河北曲周,探明了水盐运动规...
    2023.08.02 0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