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4条,用时0.02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编者按:网络新修辞作为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互建构的表征,勾连线上虚拟世界与线下转型中国的社会情景,并借助新科技的迅猛生产力,参与再造了不同阶层、社会性别社群的身份认同,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佳鹏和博士生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10...
    2021.10.28 16:42:00
  2. 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晤、二十国集团会议、对外出访等多个外交场合,不断呼吁国际社会相互尊重网络主权,发扬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伙伴精神,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为构建“和平、...
    2022.01.20 09:58:00
  3. 转向以事件为导向的垂直响应制度,这些都对专业媒体的灾难信息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灾难:概念演变及其社会属性 灾难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与翔实的“志灾”传统相对,中国古代对灾难的定义却模糊而游移。中国传统文化中,“灾”常用于指称灾害、灾荒、灾异。其中“灾害”...
    2022.05.26 10:53:00
  4. 文化的式微。家族文化的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进入现代文明生活,随着社会转型,家族文化生态走向衰落,它的功能逐渐被社会相应的场域所替代,如书画协会、书画院、美术馆、学校专业教育以及各类画廊等。这些公共场域的优势在于既能培养书法精英又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2023.10.25 18:17:00
  5. 联结和人际沟通、增加幸福情绪的功能,这一点已得到心理科学的证明,“触觉引起的波层反应,在脑区同属于‘社会脑’网络,参与着对刺激中社会相关性、社会奖赏性和社交情绪信息的编码。在神经生理水平上为‘皮肤即社交器官’的假说提供了证据。” 相较其他感官,触觉还具有“在场”和...
    2024.11.05 10:32:00
  6. 后工业时代以来,关于时间体验的技术建构路径的讨论沿着两个维度分化开来。一方面,在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与主导下,数字社会中出现了与大众社会相比更为标准化和同步化的时间结构,“同步时间”成为描述后工业时代时间体验的一个核心术语。另一方面,随着各种社交媒体、数字技术的社会...
    2024.11.07 11:40:00
  7. 里,微信作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不仅承担了基本的信息传递责任,而且通过广泛的“连接”在网络空间中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镜像社会。人们通过微信进行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交流的双方在微信搭建的关系网络中能够产生一种在场感和亲密感。从...
    2022.07.19 09:11:00
  8. 通常这一成瘾行为具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受到了元宇宙强大功能的影响。元宇宙营造了景观世界中用户自我呈现和表演的高保真语境。与现实社会相似,元宇宙同样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庞大景观堆积,用户在元宇宙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收获感官快感和心理满足,产生媒介依赖和成瘾行为。其二...
    2022.08.04 09:30:00
  9. 技术问题,而且对捍卫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Web3.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与现实社会相融共生的虚拟社会。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形态这一基于虚拟网络空间而产生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与现...
    2022.12.20 20:17:00
  10. 宽和国际出口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得到验证。各类数据鲜明生动地昭示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与世界之间不断强化联结的发展过程。 30年来,与国际社会相比,与当今社会相比,中国从一个欠联结的国家,经历了弱联结、弱到强、强联结的过程,正在成为一个引领全球十亿人同时在线、以数据驱动的...
    2022.12.01 11:21:00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