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的两大问题。”赵江岳补充道。
西浦团队在文献调查中发现,星状胶质细胞分泌的蛋白——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简称EAAT2),能促进神经元对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吸收,从而避免细胞环境中谷氨酸浓度过高所造成的神经损伤,因此对早期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早...
2019.12.02 20:05:00
-
消逝,而可能会与类人智能相互融合,成为“赛博格”(Cyborg)。这并非“狼来了”的空穴来风。英国科学家Peter Scott-Morgan由于身患运动神经元疾病,身体所有肌肉终将萎缩,便向曾帮助霍金“开口讲话”的英特尔院士Lama Nachman求助,用器械来代替器官,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赛...
2021.06.29 16:04:00
-
瑞平,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等出席活动。
给小动物头上戴上小小的“探头”,拍摄一段特殊的图像,就能观察它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大脑运行的秘密,查找未知的病因,进行相应的药物研发。这个神奇的“探头”就是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制的仅有2.2克重...
2021.10.19 16:19:00
-
分别从“适用于稀疏分布式记忆和小脑结构的Kanerva模型”、“中枢运动控制和躯体-非躯体反应整合的神经环路基础”、“灵长类动物基于单神经元计算的决策和社交认知机制”、“海马体认知图谱的实时形成”等不同角度进行诠释。
其中,普拉格教授在开场报告中,创造性地将Kanerva 稀疏...
2021.11.09 15:50:00
-
传播过程中信息与意义的产生、加工和主体改造,心智与传播现象、各要素的内在关系等等,其核心是要揭示传播行为与人类心智、记忆、识解、神经元、事件域等认知机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结影响与遥契呼应。
认知科学与信息传递和社会行为研究的结合,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2022.01.25 16:39:00
-
然而,仿生学的人工耳蜗难以代替真实人耳。人之所以可以听见声音,是因为听觉毛细胞将声音产生的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进而通过听觉神经元将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听觉中枢。柴人杰教授解释,人工耳蜗可以视作人造的听觉毛细胞,尽管也能感知声音的机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但限...
2024.03.13 06:55:00
-
科录取通知书,邀请毕业生体验一场关于“ai”的探索之旅。
今年南大录取通知书整体为蓝色,纹样体现了“涌现”的概念。盒盖上印有银色“神经元”图案。打开盒盖,映入眼帘的是印有“122周年”字样的录取通知书正本。盒底还印有“心怀ai,奔赴未来”的字样。
通知书的创意正是当下最热...
2024.06.29 07:49:00
-
间遥感信息智能感知与微波视觉”“新一代人工智能安全与自主可控发展战略研究”“面向计算机视觉的群组掩码基础模型学习”“新型机器学习神经元模型的探索”为题作报告,颇受业界关注。
大会期间举办的江苏省信息消费大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以及近二十场平行分论坛及活动内容极其...
2022.08.28 16:46:00
-
学家。
包伯成教授团队主要研究的是忆阻器,又叫记忆电阻,是电容、电感和电阻之后的第四种电子元件。忆阻器打造的计算机,可以像人脑的神经元一样,既能计算又能储存数据,断电后数据也不会丢失,性能比现在的电脑高出好几个数量级,一旦制造成功,对信息产业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2022.09.06 19:59:00
-
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程和平院士团队最新研制的一款重量仅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了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中的神经机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据介绍,此次新研制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一举突破了此前的成像深度极限。...
2023.03.02 1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