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可直达长江。
改革开放前,泾口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穷村,河锁湾绕、地势低洼,信息闭塞,百姓蜗居草房,农田常被水淹,交通基本靠船。
穷则思变。泾口村民水性好,为何不到大江大海中改变命运?村委一帮人商量后横下一条心:走出泾口。上世纪70年代,村里组织10多名渔民成立打捞队,...
2023.02.20 17:56:00
-
几个电话,尽管忙碌但干劲十足。
在新街镇,野肖村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村集体负债400多万元,村里虽有多种农副产品,但销售途径单一。穷则思变。为了将村里的农副产品卖出去,野肖村将眼光锁定到“电商”上。
该村一方面设立集中收购点,按照村民种植周期批量销售蔬菜,统一仓储、统...
2024.12.24 11:22:00
-
时全村工业产值不到200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新官上任”的陈礼斌带着村委会干部在白纸上的粗浅涂画,成为殷村最初的发展蓝图。“穷则思变,我们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以产业带动,把环境弄好点,让大家都愿意留在这块土地上一起发展。”
10年一个发展台阶:上世纪90年代,村办厂...
2020.10.11 06:48:00
-
发展大潮中,上塘人一度“掉队”了。到2008年,上塘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572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垫湖村成为省定的经济薄弱村。
穷则思变。垫湖村干部多次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从2012年开始,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流转了土地后,重新调整了...
2023.11.02 14:35:00
-
农村改革第一村”石碑。短短9个字,见证了40多年前一段惊心动魄的村庄改革史——1978年秋,当时的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小苏庄,村干部穷则思变,悄悄把土地分到社员手中,拉开了江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如今40多年过去了,垫湖村坚持发扬改革精神,有机结合工业、农业和旅...
2021.05.11 06:33:00
-
搞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当初真的是一穷二白,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干!”当年“穷则思变”的突破之路,吴克铨仍历历在目。
就这样,昆山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用“不等、不靠、不要”精神和“敢想、敢当、敢为”的志气,昆...
2021.05.14 06:2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