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信念在影响网民分享网上健康传闻的决定中的作用,讨论谣言的真伪、文本或图像、恐惧或愿望等特征对认知天真和强健用户决策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天真的参与者更倾向于分享网络健康谣言,而认识论稳健的参与者更倾向于分享文本谣言,而不是图片谣言。这项研究有助于理解用户的健康...
2020.11.11 19:58:00
-
介的世界里,波兹曼认为电视有着“元媒介”的地位。在波兹曼看来,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会导致主体意识被深度控制。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认识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融合,人们完全接受电视传达的关于真理和知识的定义。在电视里,新闻节目可能被娱乐形式包装起来,封闭住真实,着重...
2020.10.16 11:12:00
-
应了这种社会转型的观念,因此近几年不少学者使用“液态新闻”“弥漫媒介”“感情转向”“融合文化”等来分析这一社会转型在新闻业和新闻认识论上的变化。数字新闻场域和弥漫媒介场域之间并不是“新媒介/采用/融入”的单向模式,而是涉及更多相互关系改变。这种转变不止新闻信息传播...
2022.01.18 10:49:00
-
的不竭动力,也是新闻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合法性的根基。
新闻学以新闻实践和新闻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因其社会分析和价值构设并重的“二维认识论”而保持着不竭的活力。新闻学的生命力,就来源于新闻业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建制性”和作为社会变革管道的“进步性”之间持续的张力,...
2022.03.21 13:54:00
-
原本较为稳定的关系变得飘忽不定。”
后现代思潮风云涌现,尤其是鲍德里亚笔下的拟像,为我们界定了认知后真相的仿真现实权限,后真相的认识论前提竟让人如此悲观。我们面对的真相,是经过媒体建构出来的仿真,超真实既不是事实真相本身,也不等同于虚假编造,而是经过各种符码拼贴出...
2022.05.19 09:57:00
-
意识形态的线索,其封闭的印证式研究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范畴简化为媒介叙事,无法理解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个关系性现象。
(二)媒介认识论:跨学科新思路与传统问题新转向
在充分理解“媒介为何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研究者们纷纷下场,开始寻找以媒介学视角为切入的理论与实践...
2023.12.14 10:48:00
-
部掀起行业革新的契机。
在技术革命的“加持”下,我们看到了某种超越传统工业化新闻体系并建设某种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后现代”新闻认识论的可能。开放生产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拥有清晰的轮廓并一点一点赢得其专业合法性的。
当然,任何形式的开放都有其保留...
2023.10.31 16:26:00
-
语进行传播考古,在中西比较中揭示其差异和特色。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方的辩论传统可谓各有特色,如胡百精所言,虽然中国式辩论“短于认识论上的思辨致知,但却长于本体论上的终极追问和现世生活中修己安人的道德安排”。中国的传统辩论长于文法,注重结果的“和”,讲究的是“论...
2023.11.14 10:45:00
-
字鸿沟理论则从“获取”的视角转移到“生产”的视角,更充分地解释数字鸿沟产生和加剧的复杂基础。有学者提出知识概念应该脱离客观知识的认识论偏差,完成“客观向主观”“大众传播向人内传播”的范式转变,从而拓宽知识沟理论研究的解释维度,并提出了“主客观知识沟”的概念。还有...
2024.01.04 11:16:00
-
即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体用贯通”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体与用的辩证统一,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如何抵达“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双传学认为,答案就...
2024.03.21 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