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乡民要结伴登上海拔258米的圌山,民间有“黄明登圌山,瑞气保平安”“黄明登圌山,腿脚不发酸”“黄明家家吃馓子,噼里啪啦好日子”等谚语。为何称为“黄明节”,有一种说法,“黄明”与当地方言中的“亡命”谐音。“黄明踏青”正是为了纪念亡命绵山的介子推,人们登上圌山,远望...
2020.04.03 09:14:00
-
我们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时,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尽管能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认识到你是在故事以外。而虚拟现实则是完全身在其中,犹如古老谚语所说“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了一英里”,这种换位思考带来的理解与共情让用户全然忘记了媒介本身,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
2022.07.07 10:22:00
-
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丝绸、瓷器)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更是广为流传的谚语。”徐吉军表示,挖掘宋韵,是要汲取宋朝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古为今用。在宋朝,多元文化兼容并蓄,重视对外开放交流,重视科技强...
2023.09.15 07:11:00
-
景之外,必定还有折柳、斗草的游戏。《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迄三月中,清明插柳,村夫稚子皆佩之。”可见南京地区也兴此俗。江南地区有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因此踏青戴柳、插柳就成了乐事。
明清时,南京以及江淮一带人郊游踏青,还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
2019.04.04 07:22:00
-
六,也就是20日,我们将迎来谷雨节气,这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民间也有谚语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都意为谷雨后气温回升加快,雨量增多,充沛的雨水适合农作物生长,牡丹吐蕊,提醒大家初夏将至。而老南京讲究在谷雨...
2019.04.15 07:42:00
-
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夏”了。民间有“雨生百谷”,接下去的雨是“好雨”,能滋养万物,让春天展现出最有活力的一面。“谷雨”节气的天气谚语大部分也围绕着“有雨无雨”,比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等。而对农民来说,雨生百谷,这时该赶紧播种各种谷类作物了。“谷雨”前后...
2019.04.18 08:36:00
-
家风的传承聚焦到我这一代人身上。”朱和平如是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来自《朱子家训》的谚语虽然悬挂在四川老家的堂屋里,也被朱德带进了中南海,时常念叨给孙子听。从小,跟随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的朱和平就从这一粥一饭和半丝半缕当...
2019.05.14 09:37:00
-
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有“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等谚语。也就是说,如果“小满”阶段雨水偏少,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
不过,谚语只能作为参考,今年黄梅时节的降水情况,还要过段时间...
2019.05.20 07:57:00
-
馆长袁茂林2014年在这里设立了书法刻字工作室,带动了一批慕名而来的刻字爱好者,先后创作了“金陵西北印象图”“民族一家亲”“南京地名谚语微街区”等作品,他们的展示舞台则是街巷院墙和社区转角空间。日前,运渎河水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岸上的“诗词书刻廊”随即亮相,袁茂林用...
2019.09.09 07:28:00
-
“金秋送爽 ‘童’享秋趣”秋分节气主题活动。
活动在互动游戏“成语接龙大放送”中拉开序幕,社工以描绘季节和秋日景象的成语、诗句、谚语为引子,引导孩子们接力成语,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大家积极分享秋之印象,从落叶美景到秋风舒爽,再到丰收的稻穗与玉米,展现了秋天的多彩...
2024.09.25 14: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