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处学会制作方法后,购买原料自制了5枚含依托咪酯的电子烟弹用于自己吸食。
西南政法大学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调研发现,不良社交行为是青少年接触毒品的主要途径之一,14岁至16岁的未成年吸毒者初次接触毒品主要是从社会上结交的“朋友”处获得。此外,吸食毒品成瘾并...
2025.06.30 11:18:00
-
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完成交易的渠道。买卖双方使用“飞行燃料”(“上头电子烟”)、“小美”(右美沙芬)、“晚安”(金刚烷胺)等暗语在网络社交群组、短视频、直播平台中交换信息,并通过邮寄、顺风车闪送、“埋包”、代收点自提等手段交付货物。因交易过程中“人、毒、财”相分离,...
2025.06.30 10:54:00
-
纸,居然是毒品?”的惊呼声此起彼伏。青少年们围着展示“邮票”“笑气”等百余种伪装毒品的展柜,在禁毒民警的讲解下,逐步识破毒贩通过社交平台诱骗青少年的常见手法。隔壁最受欢迎的VR体验区排起长队,参与者戴上特制眼镜后,眼前景象顿时天旋地转,直观感受吸毒对神经系统破坏...
2025.06.18 13:03:00
-
育,向群众讲解毒品危害,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毒品侵害。在精准化预防教育方面,各级禁毒部门聚焦青少年学生群体,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系统普及禁毒知识、传授拒毒方法,同时,持续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矩阵,不断提升禁毒预防宣传教育的传播效能和社会影响力。...
2025.06.18 12:56:00
-
潮流”而沾染毒品,一旦染毒,悔恨终生。现场氛围热烈,不少同学主动上前交流,表示受益匪浅。
活动中,民警还特别提醒:一些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容易在聚会、社交等场景中悄然渗透,尤其是留学生群体,更易因语言、文化等因素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务必保持警惕。...
2025.05.15 10:29:00
-
光社区青年夜校灯火通明,一场以“青年夜校 禁毒开课”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此展开。戒毒民警与社区青年面对面破解新型毒品迷局,以“教育+社交”创新模式织密社区禁毒防护网。
“破冰行动”进夜校 撕开新型毒品的伪装面具
“这些贴着‘电子烟减肥药’标签的零食,...
2025.05.15 10:28:00
-
并运用生动的案例,通过和学生互动问答,深入浅出地剖析吸毒成瘾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吸食毒品和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对学业成绩、社交能力及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提醒同学们自觉远离毒品。随后,禁毒民警通过青少年禁毒趣味教具,组织学生进行禁毒游戏体验,让现场的同学...
2025.02.25 17:03:00
-
反应。请判断小美购买的减肥药里很有可能存在( )成分。
A.地塞米松
B.芬太尼
C.芬特明
D.莫达非尼
答案:C
149.学生小明,通过某社交平台的“附近”的功能加入了一个同城群聊,发现有几位网友时不时的在群内讨论着“O多了”“昨天怒O20t”等内容,通过这些敏感词,接受过毒...
2024.09.25 12:35:00
-
钱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常用的银行卡、网络账户等 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工具 我们要对自己的资金账户和 社交账号加强管理 他人要求帮助收款转账时 要保持头脑清醒、慎重对待 不要将个人账户转借、转用于他人 不给犯罪...
2024.08.23 15:04:00
-
的创意和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适于网络传播的新形式。
4、突出传播性。具有新媒体传播特点,传播速度、传播互动、社交传播方面优势明显。
5、突出原创性。需为原创,不得抄袭,未在国内外相关活动中参赛参选、未在相关媒体发表过。作品创作者应确认拥有作品...
2024.04.11 1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