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看是制度问题,但其背后支撑的理念则是“博爱”,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上帝的儿子。
佛教的“慈悲”,《智度论》卷27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其出发点是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使众生同乐在极乐世界。《佛教大辞典》的“普度众生”条谓:“佛谓视众生在世,营...
2009.05.04 10:48:00
-
”,是个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爱惜他人的道理也是大乘佛教“慈悲”、“利他”所提倡的。
《维摩诘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别人的苦恼就是我的苦恼,人心苦痛我的心也会苦痛,这种关系超越了亲子、社会、利害上的关系,属...
2011.12.19 16:29:00
-
该发愿为所有的众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来与众生的苦难相交换,甚至在呼气时,观想把自己拥有的善根福德随风飘送给众生,在吸气时,观想一切众生的众苦都流入我身,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纯善的境地。”(见《纯善》一文)这里领略到的是作家的菩萨胸怀。
通过生动的比喻,林清玄...
2012.08.02 16:41:00
-
母的爱中出生,在度过充满爱的幼年期之后,慢慢觉察到“自我”的存在。从自我的觉察之后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周围、环境、社会等。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说的是只要有人患疾病,身受苦痛的话,那我也会患疾病,身受苦痛。
换句话说就是“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清楚...
2013.05.30 18:44:00
-
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即所谓...
2014.07.18 08:30:00
-
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即所谓...
2014.07.18 09:05:00
-
孟子·尽心上》之中为人熟知的名言,也集中体现了儒教仁爱观所蕴含的兼济精神。由于佛教将慈悲与仁爱相结合,所以中国的僧人们倾向于救济一切众生,将其作为佛教的慈悲精神。这对中国佛教最大的改变就是,让追求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成为了汉传佛教的主流。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
2014.08.15 15:38:00
-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魏书·崔光传》中这样劝慰世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古今中外的人如此,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更是应该以善良的品性对待...
2015.05.26 08:13:00
-
这是上上策。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仁者,寿也。意思是说,只有道德高尚、胸怀宽阔的人,才能够长寿。佛家认为,人和蚊虫、蚂蚁,等等,都叫一切众生,都具备成佛的根基。只是因为有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贪婪心、嫉妒心,等等,才蒙蔽了本心,蒙蔽了佛心,蒙蔽了菩提心,以致不能彰显...
2015.12.25 10:14:00
-
系,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为本(种),为主,为正,固然重要,但缘是条件,是助力,同样不可或缺。道理很简单: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因,是天然的,本生所有的。但正如种子没有土壤、水分以及阳光等不会发芽生长一样,有因而不得其缘是无生无成无果的。...
2016.03.22 0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