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25条,用时0.017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始资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远的不说,在民国时期,不少史学机构和历史学者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调查,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三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调查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它推动了民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民国时期相去不远,有条件开展社会调查,而且不积极抓紧抢救,这些资...
    2009.03.09 15:09:00
  2. 涨幅来反映,持续多长时间才可视为出现了通货紧缩,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存在上述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就曾多次谈到通货紧缩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很少...
    2009.03.12 15:11:00
  3. 方国家纷纷向全世界扩张,为的就是市场和投资场所,其结果是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告诉人们,武力扩张不能解决发达国家的生存问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场经济大危机中,西方部分国家终于认识到这一道理,开始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部分地寄托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上,其标志就是罗斯福新政和凯恩...
    2009.03.31 10:02:00
  4. 保农民利益,不能让农民吃亏;而且也应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追求政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而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施行的“罗斯福新政”,其中的一个重要法规是《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干预,对全国...
    2009.04.02 13:09:00
  5. 依靠自力与内力推进城市转型的首次尝试;20世纪最初的几年,清政府迫于各种压力所推行的“新政”,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的变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推行的“市政改革”,同样出自政府行为。这几次改革对城市社会的进步都有不同层面的推动:第一次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使中国城市从传...
    2009.04.07 15:22:00
  6. 在五四刚刚过去的时候,颂扬五四的人,可能想在这场运动的功劳簿上排座次;而忧虑五四的人,却是真正遵循五四精神的人。看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他们创造了各种神话,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座次。相反,对五四感到彷徨迷茫的人,倒是因为爱之过切,忧虑...
    2009.04.27 10:01:00
  7.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
    2009.04.28 12:55:00
  8. 论。   “兼和”范畴形成过程   “兼和”是张先生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精神,吸取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而独创的一个哲学范畴。他在三十年代关于中国古代辩证法、“创造的综合”和“方法论上的多元主义”等论述中已有“兼和”思想的萌芽,从他四十年代写的“天人五论”中则可以清晰...
    2009.06.17 10:26:00
  9. 欲主义。资产者的终极关怀在于“上帝之城”,而不是“尘世之城”。拼命赚钱并不是为了世俗享乐,而是恪守天职。但是,这种伦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土崩瓦解,以享乐为核心的消费主义随之蔓延全球。“奢侈”就像一种病毒,将许多淳朴的心灵几乎席卷而空。需要担心的是,休闲被极力...
    2009.06.30 16:20:00
  10. 化运动的推动者们看来,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昭示了一种进步的新前景,而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都不如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方文化论战中,陈独秀针对梁启超等人的“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科学技术,东方文化的优势在于伦理道德”的观点明确表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
    2009.07.27 10:53: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三十多岁 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