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然想起他在狱中留下的《正气歌》以及在《过零丁洋》的诗句;在上海郊县华泾镇的黄道婆纪念馆,我生出另一番感慨。这位出生元代,十二三岁就当童养媳的农村妇女,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却意外学到了一套棉纺织技术。返回故乡后,她改良出一套赶、弹、纺、织的生产工具,使淞江...
2009.03.09 15:27:00
-
上来说不容易出现,但是并非不可能。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学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三岁时,其行为、价值取向就已经固定,到七岁时,基本上已内化了。① 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就是靠从小跟父...
2009.08.05 17:06:00
-
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矛盾论用于指导生活,你就会多添一些生活情趣,如二、三岁的幼儿,一回到家就喜爱乱翻、乱摆、乱丢东西,还喜欢乱爬、乱跳、乱拿,大人一般从卫生、安安等角度看,觉得小孩调皮捣蛋、不听话而生气...
2009.10.14 11:45:00
-
0~3周岁婴幼儿早教系列活动,南丰镇启动了“家庭教育大讲堂”公益活动。
深化关爱,优化健康社会环境
杨舍镇福前村6组的小婷婷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十分艰辛。得知小婷婷的境遇后,“全国巾帼文明岗”6路公交线的女驾驶员们当即决定成立“...
2009.11.17 15:26:00
-
下一代能拥有一个自己不可企及的美好人生。但是,这种梦想如果不以一个崭新的教育为起点,就可能永远仅仅是个梦想。
事实上,从十二三岁到20岁出头,是一个人储存的“精神账户”,一辈子都要回来“提款”。这一时期的心灵积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国外的各种研究指出:人到17...
2009.12.02 10:21:00
-
深秋,走着走着,马路边的一间茅草屋引起了臧千栋的注意。走进去一看,四处漏风的草房里住着一户极其贫困的残疾家庭,年近八旬的奶奶在给三岁的小孙女喂饭,大孙女正趴在摇摇晃晃的饭桌上温习功课,孩子的父亲是位失去右臂的残疾人,母亲因精神疾病已于多年前走失……
看到这...
2009.12.13 15:37:00
-
裔教授汉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家庭状况不同,父母对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各异,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起步很晚,十二三岁了却只有其他五六岁孩子的水平,而把不同年纪的孩子放在一起教学又是不可能的事。”
他说,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汉语,...
2010.01.14 08:48:00
-
国写起,讲述了孔子的家庭,孔父、孔母生平;孔子出生;求学于诸多名师;结婚生子;到开办学堂;参鲁政务;周游列国;杏坛讲学;直至七十三岁终老。何燕江说:“通过这本书我想带给大家一个还原为人的孔丘,韩愈在《师说》里有过一句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深以为然...
2010.01.27 09:03:00
-
他体会到了爱,也学会了回报爱。
汶川大地震期间,马鹏飞和奶奶将牙缝中挤出来的50元钱捐给了灾区。他说,“灾区的小朋友太难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爸爸,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家,她什么都没有了,我有家,有奶奶,我比灾区的孩子幸福多了。”
班主任刘岚欣慰地告诉记...
2010.02.26 14:10:00
-
是,其中哪一个是真正的孔子呢?
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年“圣诞节”前夕,山东的《齐鲁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一位家长为自己三岁的孩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第一页就是孔子的图像。没想到,孩子打开书本后大呼,说“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当父亲为孩子纠正时,孩...
2010.03.01 1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