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发一篇言论——《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热议。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归家之路,变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年轻人“没脸回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社会“夹心层”群体的出现,给社会结构、社会治理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今天,我们从众多...
2014.12.25 14:52:00
-
过年回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奇景。最直接的体现是,关于故乡的诗文不计其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这些思乡情怀的诗句之中,包含着浓浓的惆怅、伤感,乡愁的感情更是扑面而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科技的发展,渐渐产生了“每个...
2015.02.15 14:44:00
-
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016.02.18 10:53:00
-
近村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原,平时不是总缠着我问这问那嘛?今天这是怎么了,不吱声了?”
坐在包片领导王主任的车上,平时总喜欢向他问这问那的我,这一次却难得的没有“聒噪”。心里在不停的担心,听不懂方言怎么办?村民不把我当回事怎么办?短短1.5公里路程似乎离村子...
2016.09.13 15:29:00
-
倍思亲。春节临近,留守在家的父母、在外打拼的儿女,彼此之间又多了一份牵挂。回家过年是相互之间积攒了一年的企盼。然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与曲折,总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迫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以至让家里的老人空欢喜、愈悲切。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017.01.06 10:25:00
-
初唐时代的诗人有“四杰”以及贺知章、宋之问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宋之问。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令人读来深有感触。离家日久的游子返乡,快到家门口时的紧张、惊喜、不安,与此诗的表达非常一致。
初唐诗是一朵早晨带着露水、含...
2017.02.21 11:20:00
-
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
2017.07.14 10:38:00
-
”字,也许外国人不懂。但我相信,中国人都懂。这才是传统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乡情怯,不正是孙犁所写的这种场面吗?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他在《述怀》中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
2022.07.11 15:50:00
-
篇佳作,诗人将乡愁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诗文中既含蓄又有丰富而强大的张力,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折服。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描述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我理解中的乡情不同于常人,“她”更像是个大厨,每天送来新鲜的心灵鸡汤,激励孩童努力学习,光宗耀祖。...
2022.11.22 00:23:00
-
间不断被叠加的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愁记忆,汇成一条关于时间和漂泊的河流,承载着一帆帆梦回争渡的行舟,听来令人百感交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国家一级作曲王爱康先生的执棒指挥,更增添了这场关于常州乡愁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沉浸式“漂泊”以深刻的...
2023.10.23 1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