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条,用时0.07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是地道的普通人,不同的,是社会中人陷于功名利禄,为其苦为其累,隐逸者则不求闻达于诸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更不屑为那点利禄卷曲人性。   有时,隐逸者发出一点声音,不过是心智的游戏罢了;发散一些所谓思想...
    2013.12.18 09:43:00
  2. 士心态问题。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诸葛亮主动出仕的可能性不大,《前出师表》里说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理解为“不求诸侯”,即不愿屈身求仕。高度自尊乃隐士阶层的群体心理,他们即使有出仕可能,也往往“只可来招...
    2015.01.19 14:48:00
  3. 人下酒!注:宋毛幵词:“千金聘楚,万户封留。”汉张良封留侯。漆园,庄子。《左传》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生查子·2009上海·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天香云外飘,过了中秋节。海色正澄清,生面开筵别。〇词论咳唾珠,歌按琵琶铁。莫放酒杯...
    2020.10.11 09:22:00
  4. 以耕艺为事。”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西晋学者皇甫谧“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徐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范隆“隐迹不应州郡之命,昼...
    2022.07.04 08:33:00
  5. ”情,是对社会民众的关爱;所谓“国”爱,即对国家富强文明的美好愿景和砥砺践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民盟前辈“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追求、不迷恋权力和争斗,坚持本心,不忘初衷,著书立说,敢于发声,通过为民请命、为民代言等方式表达政见、为民谋利。昔有闻一多...
    2018.04.19 09:20:22
  6. ”情,是对社会民众的关爱;所谓“国”爱,即对国家富强文明的美好愿景和砥砺践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民盟前辈“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追求、不迷恋权力和争斗,坚持本心,不忘初衷,著书立说,敢于发声,通过为民请命、为民代言等方式表达政见、为民谋利。昔有闻一多...
    2018.04.19 0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