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古往今来的中国哲学家,其兴趣为伦理的而非逻辑的,往往注意“立德”、“立功”,而不重视“立言”,比如陆九渊、王阳明,都是主张不立文字的[1]。尤其是王阳明,“立德”、“立功”,可谓显赫卓著。至于孔子讲“行”,则完全是“行仁”。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2016.02.25 16:00:00
-
代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4期
南京师范大学 谭桂林
一、篇章结构
本文共4章,2万字。第一章考察现代佛教文学家对“不立文字”观念的批判,第二章解读现代佛教文学家关于自然、诗歌、佛法三位一体的思考,第三章总结现代佛教文学家建构新型佛教文学的具体主张,第...
2016.09.20 17:30:00
-
即用一心同时观照世间的表象万物,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华严宗主张心灵开放,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立地成佛。
正是儒家的“敢担当与拿得起”、法家的“法术势与管得住”、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佛教的“名无常与...
2017.02.27 09:58:00
-
即用一心同时观照世间的表象万物,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华严宗主张心灵开放,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立地成佛。
正是儒家的“敢担当与拿得起”、法家的“法术势与管得住”、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佛教的“名无常与...
2017.02.27 10:29:00
-
即用一心同时观照世间的表象万物,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华严宗主张心灵开放,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立地成佛。
正是儒家的“敢担当与拿得起”、法家的“法术势与管得住”、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佛教的“名无常与...
2017.02.27 09:58:00
-
贯通。被后人誉为“字字入禅”的王维诗意,恰恰是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典型代表,“诗禅一体”与“诗画交融”的融通,恰恰意味着“不立文字”而“目击道存”。实际上,正是在与视觉造形艺术的审美重合过程中,中国诗学的理想境界被赋予语言艺术的“透明性”,此即所谓“含不尽之...
2017.04.24 09:15:00
-
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
2017.04.24 09:27:00
-
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
2017.04.24 09:40:00
-
剧本,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我们把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
2018.08.27 09:09:00
-
吏风”。
嘉庆二十二年8月,阮元出任两广总督。当时岭南地区比较偏僻,文化属于不发达地区。在粤近十年间,阮元看到广东“束书不读,不立文字之流弊”,决定大兴文化之事。当时在粤兴文,虽然推进过程比较艰难,但是非常重要,阮元下决心着力打造文化政绩。在粤期间,阮元修《广东...
2018.09.20 0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