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1条,用时0.06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的发生史》(《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拉康的哲学问题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
    2009.03.07 19:49:00
  2. 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对孟子良知论的实践理智的阐释   廖申白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孔子奠基性阐释的“学而知”是一种实践理智的“知”,它既是在“学”的实践中才能获得的,又是为着“学”的实践的...
    2009.07.20 09:37:00
  3. 地农民城市居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40〕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1〕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9页。   〔42〕〔43〕郑杭生主编:《...
    2009.10.22 10:23:00
  4. 优良的大学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熏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气质。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5.   [2]龚放.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核心竞争力[J].南通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   [3]方...
    2010.07.27 13:57:00
  5. D.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ubleday, New York, 1955. 转引自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47页。 〔6〕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7〕〔11〕胡...
    2012.11.01 16:53:00
  6.   曹刚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撰文指出,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都伴随着新的伦理精神的产生,当代中国社会需要新的伦理精神来支撑社会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伦理精神就是责任伦理精神。其中,新的道德思维是责任伦理精神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是决定一切社会道德现象的“...
    2013.09.24 09:08:00
  7. 探讨》,载2005年第5期《内蒙古电大学刊》。   [11] 国家环保总局:《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摘要)》,载1999年4期《环境教育》。   [12]周珂:《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载2000年 第06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1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2013.11.28 10:29:00
  8. 全球环境正义如何可能的问题。   围绕分配正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姚大志教授和段忠桥教授围绕分配正义问题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上展开了多个回合的激烈论争,焦点在于我们为什么需要分配正义、平等的含义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应得等问题...
    2013.12.20 17:13:00
  9. 为制度论解释和规范论解释的对立。孟捷在《论马克思的三种正义概念——也谈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不符合(或符合)正义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1期)试图超越二者的对立,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应该理解为规范制度论,即把正义嵌入在制度之中使其具有现实性,同时又强调规范对制...
    2013.12.23 13:59:00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何为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政治哲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等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热点。虽然国内政治哲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何为政治哲学”...
    2014.01.26 08:32:00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