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过去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多前辈大师的丰富学识和他们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以他们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奖掖后进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被学界同仁尊为楷模。虽然老一辈学者...
2009.03.08 12:01:00
-
先驱和自己同时代思想家们对话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尚且如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更应该注重哲学对话。当代中国哲学领域中的状况是,西方哲学流派纷呈并不断引介到中国,可以说是新一轮“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在经历“文革”寒流以后呈现出复苏...
2009.03.09 15:38:00
-
中国哲学不断被追问
西方哲学背景下的中国哲学的性质、形态、历史、现状、未来等问题,不断地被追问。诸如中国有无哲学?中西哲学有何异同?中国古代哲学有无现代价值?中西哲学如何对话?等等,百多年来,不断变换着的问题,都是在西学背景下的提问。这些提问虽然更多地表现出...
2009.04.16 13:40:00
-
称此说“极惬心餍理”,“是一部绝好的学术史”[5]。对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的,还有当时学者胡适和钱玄同。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抛开唐虞夏商周,而从周宣王讲起。这使顾对适之先生非常信服。至于钱玄同,更是一位积极主张疑古的学者,顾的许多疑古主张就在《与钱...
2009.04.28 12:55:00
-
至上主义”。
讲演者小传
汤一介,1927年2月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
2009.05.04 10:48:00
-
学科使命为前提,实现哲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如何加快资源整合和学科调整的步伐,加速培育哲学创新能力,并通过参与全球文明对话逐步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一项需要全体哲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事业。本版为此开辟“哲学创新大家谈”栏目,希望以此推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
2009.05.04 11:04:00
-
以科学和民主的方式,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顾颉刚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用台湾学者唐德刚的话来说,“五四”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范式”的革命。
“...
2009.05.05 10:43:00
-
召开。来自国内外十七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六十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五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与传统文化、文化与政治、五四与中国哲学、五四精神、五四史、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儒学西传等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研讨会气氛活跃、新论迭出、既有对传统的深刻考量,又不乏对中国思...
2009.05.13 10:18:00
-
问。此外,他教学生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静坐。
民国以后,梁启超发现了现代学术转型中国学资源的流失问题。他在1922年的《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文中,认为胡适“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有石破天惊的伟伦”,这是肯定胡适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学的贡献,同时又指出,“凡关于宇宙观...
2009.05.13 10:19:00
-
梁启超为代表的极少数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尤其是民国以后,梁启超发现了现代学术转型中国学资源的流失问题。他在1922年的《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文中,认为胡适“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有石破天惊的伟论”,这是肯定胡适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学的贡献,同时又指出,“凡关于宇...
2009.05.18 1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