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在铜山的大彭镇。我们到达时正是夕阳斜照、秋风萧瑟的景致。进入大彭镇地界,在汉王山西坡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老槐树,一见而知是极为古老之物。据古生物学家考证,这是一株唐代的植物,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树的主干已空,根系错结并露出地面,而古树空洞的主干中却生出一株小...
2009.03.09 15:22:00
-
“轻松”的“轻”,而是失去权力后没有份量、没有作用“轻飘飘”的“轻”,是被人们看不起的“轻”。诸多为官都说,富贵功名权力都是身外之物,但,他们一见了功名,便舍者性命去追求它,及至手之后,虽然口说为官“味同嚼蜡”,但是心里就是“不愿弃之”。现实中,有多少人(特别...
2009.05.25 15:06:00
-
理与人心的分离,即被天理主宰下的人的自主性的丧失。王守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以心为本的主张。他所说的“心”不是指生理上的血肉之物,而是指主体的个体意识,即“心”既是人的身体主宰,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源于人的本心。他说:“心之体,性也...
2009.06.03 16:40:00
-
——即废除私有制,打倒阶级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推行,达到家庭改造的目的。
五四时期提倡的女性观念包括形体观:把“女子既为男子私有之物”,就“不惜损坏身体以供男子一日之娱”的取悦于男性的形体观改变为“美观要天然生成,不能用强力制造”的形体观。自立观:把“妇以夫贵”...
2009.06.03 16:40:00
-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讲的“道”,有三个特点。第一、道是无状、无象之物,它看不见,摸不着。第二、“道”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
2009.06.05 10:03:00
-
和思想成熟的过程。
在1942年写的《事理论》中,张先生首先提出了“兼体”这个概念。“兼体”与“单体”相对,“单体即内中不含物体之物体,兼体即内中含有物体之物体,即由较小之物体构成之物体。物体中含物体,可有多层,皆为兼体。兼体有简与赜之不同”。也就是说,“兼体”...
2009.06.17 10:26:00
-
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但顺治帝的这一敕谕实行了五年多,并未能彻底割断海内外联系,沿海各地对郑成功等“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5)。因此,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又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梧建议,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
2009.06.24 13:56:00
-
所谓掌柜者也”(杨宾:《柳编纪略》卷3)。这些流人或者是将从关内带来的物品与当地人交易,或者是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或者是贩运内地之物到宁古塔。他们的这些商业行为,不仅提高了流人和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还繁荣了当地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柳编纪略》中记载:...
2009.07.20 09:52:00
-
文化“有体却无神”之弊。中国文化固有的和谐智慧,惟有加以新质料的化合,方能实现现代化的转换和开新,这新的质料就是人权,这新的化合之物便是和谐权。
和谐权不独是达成一国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而且也是达成国际间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民族与民族、国家与...
2009.08.03 16:29:00
-
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
2009.08.27 1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