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找的是不是:智力  智利  直立  致礼  止痢  质粒  
找到相关结果约1450条,用时0.01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对近代西方宪政的认识偏差      (一)对宪政的认识偏差,首先体现在立宪的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近代西方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之理念与清末民初富国强兵之宪政追求的冲突。      近代有识之士对宪政的思考,基本上是借鉴西方17、18世纪的民主学说,侧重于反对专制保...
    2009.03.09 15:13:00
  2. 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 同时,他又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他说: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自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他的结论是: "实业、教育,富强之本"; "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 实业与教育这一对事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张謇将教育看做发展实业的...
    2009.03.09 15:10:00
  3. 其中云:“乐者,通伦理也。” 后来二者进入官方语言才有了教化等相关含义。 “道德”最初也是一字一义。“道”有多种解释:或为天地万物之理;或为宇宙人生之相;或为人生行动之法。“德”与“得”基本同义,最早把“道”和“德”联系起来成为“道德”一词的是管子。在古代“道德...
    2009.04.02 13:14:00
  4. 孟子作为子思学派的传人,其解释仁就兼顾了人与人心,《尽心下》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熹注曰:“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 按照《中庸》“亲亲为大”的说法,这个“仁”就是指人的互相关...
    2009.04.09 13:58:00
  5. 马氏据《列子·仲尼》篇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即论定其“剽取浮屠”。此事日人武内义雄早就指出:“仲尼篇所谓西方圣人,乃道家者流之理想人物,与佛教无关系。”[27]今查《庄子·让王》也有“西方有人,似有道者”的话。可见这是又一起冤假错案。此外,在疑古思潮影响下,...
    2009.04.28 12:55:00
  6. 教学环节,对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强调知识对习行的指导作用,认为对事物之理“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指南,知之愈广愈深愈精细,行之合辙(合规律)就愈高明愈博厚。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能够把握事物之...
    2009.05.11 10:08:00
  7. 既是人的身体主宰,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源于人的本心。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卷2《答顾东桥书》)并鲜明地提出:...
    2009.06.03 16:40:00
  8. 生虽然是从“价值之准衡”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的宇宙发展观。兼、和、通、全首先是宇宙自然之理,人知其然后才能在行为中自觉选择,把它当作当然之则。所以他又说:“自然恒有二方面:一方面兼而和,一方面别而乖。扩充其兼而和,以克...
    2009.06.17 10:26:00
  9. 言得意、言能尽意的学术原则,强调“言”是求“圣人之意”的必经手段与方法。他说:故学者必因先达之言以求圣人之意,因圣人之意以达天地之理。经典体系的“先达之言”是求“圣人之意”的必要手段,而“圣人之意”是对“天地之理”的体认,于是,要理解“圣人之意”及“天地之理”...
    2009.07.28 14:30:00
  10. 人文的基本意思显然应该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关系、条理、秩序,但这种关系、条理和秩序是隐性的,即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而是人类生活的当然之理,就其先天性而言,就其不是人为规定,而是人类生活历史的自然产物而言,它是先天的;就其绝对性而言,它就是天理。违反了就是伤天害理,...
    2009.08.27 14:49: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