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3条,用时0.019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贪欲,而最根本最深固的贪欲是对“我”和“我所有”的强烈执著。大众较为熟悉的《心经》告诉人们要用智慧进行“观”和“照”,通过“照见五蕴皆空”来破除对“我”的执著,认识到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变化的不是永远的,从而放下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强烈贪求,得到“心...
    2010.04.06 08:40:00
  2. 撒冷十四站苦路上前行,他心中的梦想是什么?为人类救赎灵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苦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心注一境,六根清净,最后“照见五蕴皆空”,发誓要“度一切苦厄”。在宗教当中,理想是不言而喻的,天启、神谕、顿悟,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天使开示、主降福音,让你在神秘...
    2016.06.27 09:33:00
  3. ’师曰:‘山僧有一转言,言下即答,当从所请;如稍涉拟议,则所系玉带,愿留以镇山门。’公许之,便解带置几上。师云:‘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欲于何处坐?’公拟议未即答,师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带,永镇山门。’公笑而与之。师遂取纳裙相报,因有二绝,公次韵答之。”   ...
    2017.09.08 09:11:00
  4. ’师曰:‘山僧有一转言,言下即答,当从所请;如稍涉拟议,则所系玉带,愿留以镇山门。’公许之,便解带置几上。师云:‘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欲于何处坐?’公拟议未即答,师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带,永镇山门。’公笑而与之。师遂取纳裙相报,因有二绝,公次韵答之。”   ...
    2017.09.08 09:11:00
  5. 扑不破,在中国的儒释道那里同样成立。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五蕴皆空”;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
    2019.01.28 09:19:00
  6. :“昔日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大众!肉既还母,骨既还父,用什么为身?学道人到这里若见得去,可谓廓清五蕴,吞尽十方。听取一颂:‘骨还父,肉还母,何者是身?分明听取,山河国土现全躯,十方世界在里许。万劫千生绝去来,山僧此说非言语!’下...
    2019.08.22 10:24:00
  7.   三、圆融与孤介并存。月之用,妙在圆融。《楞严经》云:“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苏轼有诗云:“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月赋》中所写的“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就是圆融的妙用。我不敢说守跃先生的书法已完全臻于圆融之境,但...
    2020.01.19 09:18:00
  8. 摹古人,了解工具操作、书体源流演变及风格形式的过程。“接着写”即从古代优秀作品中,体悟时代脉象创造出新的美学样式。“照着写”激发五蕴,力求古人神采,磨炼科学的思维和审美视野。更需稍安勿躁、坐冷板凳的持久耐心。“接着写”持续“技进乎道”的过程和“我是谁”哲学书问...
    2023.03.07 14:55:00
  9. 的和谐与自由。   如何通过佛教观念来实现个体的内心平静与自由?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是实现内心自由的基础。佛教中的“五蕴”“十二因缘”等概念可以更好地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需要培养内心的定力和智慧,这是实现内心自由的关键。我们需要学会放下...
    2023.12.28 21:00:00
  10. 将庄子哲学作为基础的取向大有不同。由此可见,《古画品录》诞生时期社会正经历着从儒到佛的思想转变。首先,当时流行之“涅槃六法”与“五蕴”说与谢赫“六法”的提出关系紧密。《大般涅槃经》是梁武帝时期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其中讲“佛性”共“六法”:众生、色、受、想、行、...
    2024.03.29 14:31:00

相关搜索 五蕴皆空 五蕴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