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找的是不是:认证  任峥  任征        
找到相关结果约417条,用时0.0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素朴意识和美好憧憬,但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治人之术和牧民之道的重要方略之一,是历朝历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
    2009.03.09 14:35:00
  2. 蒙思想也是如此。在民本思想中,君民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君主把人民视为国家的“私产”,而不是对等的政治主体,在民本的基础上只能产生仁政而非宪政。关于此,著名学者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
    2009.03.09 15:13:00
  3. 符合周礼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去做的。后来,可能是鲁国臣子叛乱不断,以及当时社会风气日趋恶化,鲁国政府开始觉得孔子平常提倡的“忠恕”、“仁政”、“德治”等政见,也许对鲁国走出困境有所帮助。所以,孔子在51岁那年被委以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县长)的官位,开始了“五十知天命”...
    2009.03.16 15:48:00
  4. “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儒家秉承了这种传统理念,主张守礼尊德,施行仁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如果以德治天下,则万民归心,意味着社会运行流畅,秩序井然。孟子则...
    2009.04.09 13:58:00
  5. “选美”,当然还会选出更多。下面按这个标准一一分析。   1.贾谊(汉,前200—168)《过秦论》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为政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后来说到农民起义时常用的词“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即出自本篇。   2.司马迁(汉,前145—87)《报任安书》探讨生命的价...
    2009.08.26 14:32:00
  6. 尤以仁学为重。而孟子恰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使孔子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思想的理论深度上发展了儒学,由仁学进而提出“仁政”,在人性论上高举“性善论”的大旗。另外,在修养工夫论、人格境界论等方面,孟子都对孔学有所推进和延展。   当然,孔孟之间也确实存...
    2009.09.08 13:25:00
  7. 民族把爱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爱”扩大到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爱,那么世界不就可以和平了吗?把“亲亲”扩大到“仁民”,就是要行“仁政”。我想,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首要之事就是要使我们的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固定的产业,要爱老百姓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就...
    2009.09.30 10:36:00
  8. 对于实现理想的道路和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人本主义者们,或者把建立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性”的普遍改善,说服统治者发善心、施仁政或伟大人物、“救世主”的出现,从而使“理性”、“正义”得到胜利;或者干脆回避现实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的命运,一味宣扬只有“个人”...
    2009.10.27 10:07:00
  9. 的具体的物质利益,更要谋划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1953年,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的最...
    2009.12.04 11:36:00
  10. 手交替使用,治时用儒,乱时用法,教民用儒,惩民用法。当然这是就愿意有所作为的君臣说的,至于昏君暴君、庸官酷吏不在此列。儒家主张施仁政,以德治国。他们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念出发,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
    2010.03.15 10:57: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亲仁 仁善 仁者
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