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无不是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本思想的大力宣扬。不可否认,在人身依附...
2009.03.09 14:35:00
-
的不同回应,墨者企图遏止兼并战争,道者希望回归小国寡民,而儒者承继夏、商、西周三代的文化传统,希冀重新恢复秩序与和谐。
一、仁者爱人与儒者之维
春秋时期,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性的思潮兴起,传统的天命观念出现分化,虽然天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终极根据...
2009.04.09 13:58:00
-
“仁”,是把“亲亲”作为出发点,作为基础。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为什么要爱人,“爱人”的出发点是什么?《中庸》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孔子儒家认为,“亲亲”必须扩大“仁民”以及于“爱物”,才...
2009.05.04 10:48:00
-
也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的基本精神除了表现为“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等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反映知行关系、学用关系的“经世致用”治学精神。经世致用就其...
2009.05.11 10:08:00
-
况,梁启超极为忧虑。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为学与做人》),而做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教育应分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是求知识,包括常识、专业知识和总体的智慧,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
2009.05.13 10:19:00
-
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为此次大会献上什么礼物呢?对于学术会议而言,最好的礼物自然是学术成果。古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者之乐自然莫过于以文会友、交流切磋。“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
2009.05.15 10:06:00
-
一现代教育状况,梁启超极为忧虑。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而做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此,教育应分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是求知识,包括常识、专业知识和总体的智慧,目的是教人做到“知...
2009.05.18 10:23:00
-
思想是我国政治思想传统中的宝贵财富。放眼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数有政治抱负的人都主张官员要以平等之心对待民众。儒家先圣孔子提出“仁者爱民,尊君守礼”,东晋陶渊明愤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明代李贽主张“泛爱容众”的“真平等”, 更是大胆否定一切尊卑贵...
2009.05.21 13:52:00
-
触底反弹,而后又触底再反弹;而对勾型(√)是触底后是缓慢回升,渐进性复苏。
而这五种图形哪种更能表达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却是仁者见仁。
据悉,金融危机伊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研究员和沈家文博士几乎都异口同声认定V...
2009.05.25 15:18:00
-
其卓越的才能为明朝的政治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明史·王守仁传》对其作出高度褒扬而又中肯的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然,治国、平天下不能全赖武力。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王守仁更加关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稳定和政治清明的...
2009.06.03 16: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