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迫使道教的致仙理论有所变化;同时,中晚唐之际的社会动乱,也使人们陷入理想失落的迷惘之中,只得再次追寻解决的途径。儒家探讨复性归命、佛教强调明心见性,而道教徒则逐渐将此前对长生久视的追求转向对个人身体和心性修炼的钻研。由此,道教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转折。
早在...
2009.02.18 14:25:00
-
同音,因此古代的百姓就用梅花鹿来隐讳地表达出他们求官求财的愿望。梅花鹿成了人们心中愿望的指代符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另外,佛教与鹿的关系也很密切。佛本生故事中很多与鹿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九色鹿舍身救人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做过和尚,有关鹿的本生故事...
2009.03.09 15:22:00
-
作用。尤其是在南宋,随着国力的衰微,政府救济事业逐步萎缩,而民间的互助行动却在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一是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宋代,佛教寺院在长江下游地区十分兴盛,吴自牧《梦粱录》云:“释老之教遍天下,而杭郡为甚。然二教之中,莫盛于释,故老...
2009.04.20 11:08:00
-
一般来讲,这是指东汉到五代。这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色彩斑斓的时期,是一个高峰时期。这一点,相信大家也都是了解的。
这个时期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项工作持续了一千多年,翻译大师辈出,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等,都做出了巨大...
2009.04.22 15:37:00
-
仲尼》篇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即论定其“剽取浮屠”。此事日人武内义雄早就指出:“仲尼篇所谓西方圣人,乃道家者流之理想人物,与佛教无关系。”[27]今查《庄子·让王》也有“西方有人,似有道者”的话。可见这是又一起冤假错案。此外,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判为“伪书”的...
2009.04.28 12:55:00
-
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一、藉文化沟通与对话寻求共识
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关注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是理所当...
2009.05.04 10:48:00
-
在不断的运动中。而这种生命的运动又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终极的追求,在道德上来说是止于至善,成圣人,在事功上来说是治国平天下,成圣王。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分阶段性,也是在不断地行进中,终极目标是成佛或成仙。也就是说,儒释道的生命力,是体现在行为和信仰中,是活生生的生命学问。
...
2009.05.13 10:19:00
-
求。所以,不同文明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也会产生相似的价值观。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的孔子提出来的,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教义中,也有相似的道德要求。
承认价值的共同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和进步的过程,每一代人都是在...
2009.05.27 15:16:00
-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多达200种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受到学术界推崇。
儒家、道家与道教、佛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因此也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些研究涌现出不少具有...
2009.06.02 14:24:00
-
产保护、利用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沿途的巴蜀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和佛教文化、毕摩文化、东巴文化以及其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均属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历经千年,应予以发...
2009.06.02 14:2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