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极少数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冷淡麻木造成的。如果一个地方群众存在许多积怨,党群干群关系已经比较紧张,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
2009.02.19 10:35:00
-
进行的详细分析,指出中国与欧洲18世纪的经济实力、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都是大体相当的,而使欧洲成为经济中心的工业革命的产生则是历史的偶然。这对在中国学界甚为流行的西方文化优越论和中国现代性进程“冲击-回应”思维范式是强有力的反驳。宏观的中国学研究,其结论大多高屋建瓴...
2009.02.20 15:00:00
-
和许可,且有“七出”之条保障男子的休妻权。尽管有的时候人们也会自我安慰说:“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陶渊明《和刘柴桑》),或者偶然也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的议论,但在大多数场合,生女都被认为是赔钱货。早在汉代,就流行有“盗不过五女家”的说法...
2009.02.20 15:17:00
-
“触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s)
这是一个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换句话说是一个直接的政治诱因。导火索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并带有一定的戏剧性色彩,直接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一个真切而敏感的具体刺激。有时这个导火索未必是一个多么重大的事件,它的意义不...
2009.03.09 13:38:00
-
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近几年来,宣扬“普世价值”的舆论比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和私有化等问题上,这不是偶然的。在我们坚持通过改革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这是国内外某些势力打着“普世”旗号,把他们那一套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要求塞给我...
2009.03.09 15:37:00
-
之间,而这一阶段也最为诡谲;三,合围收获——战略重心落地,美国全线复苏,并以新的产业形态重新起步。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由偶然事件所牵引的一连串事件的组合。但这一偶然性并非孤立事件,那些认为美国及全球经济很快复苏,或者已经将要复苏的观点,至少有如下偏颇,...
2009.03.19 10:06:00
-
文件落实文件,追求形式,不求实效。(3)监督不到位。目前,对干部的监督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和专门部门,查处的案件往往由群众举报或其他偶然因素引起,大多属于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前防范。
权力主体方面的障碍。(1)心理障碍。有的领导干部因职业心向与职业定势而产生保守心理...
2009.03.31 10:00:00
-
可呢?分析2004年的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的安徽池州事件、2006年的浙江瑞安事件以及2007年四川大竹事件等等,我总结出四个特征:其一,因一些偶然事件引起,没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征兆,突发性极强;其二,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并没有直接...
2009.04.09 14:19:00
-
最主要手段,消费不振问题正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消费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2009.04.27 10:00:00
-
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
2009.04.28 1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