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这部分政府投入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其次,和我们的消费习惯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消费倾向是53%,也就是说赚100元会消费53元,47元被储蓄。这就说明,如果发放货币,从消费习惯出发,会有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储蓄等其他途径。
消费券在日本等国进行过尝试,而本轮的消费券探...
2009.02.17 15:06:00
-
拔苗助长,消费是爱国、买房是爱国等言论是极其荒唐的亡国之音!世界金融危机目前对中国金融领域冲击较小,原因在于中国居民量入为出,高储蓄的消费习惯。实际上,居民的高储蓄已经通过银行贷款形成现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城市中堆积的钢筋和水泥。据有关资料,仅全国高校扩招的银行...
2009.02.17 15:23:00
-
持家。长此以往,国人在观念上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固然有美德的成份,但也固化了一些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
2009.02.18 14:18:00
-
动内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至2008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已达19.7万亿元,由此计算,目前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被国际专家称为“金娃娃”。这是一笔巨大、稳定、可靠的宝贵资源,可采用一定的筹资方式,启用其中的部分数额用于扩大内...
2009.02.19 10:23:00
-
的症结。
在分析病因之前,先来看一些奇特现象。与美国有大批“房奴”、民众过度消费、政府负债累累、社会需求大幅萎缩不同,中国的储蓄率畸高、消费率偏低,老百姓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而国家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充足,企业供给能力又很强大。也就是说,既有需求,又有...
2009.02.20 15:22:00
-
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迅速下降。
27、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变化
美国的过度消费模式是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中国的储蓄率是所有大国里最高的,而美国的储蓄率恰恰相反是所有大国里最低的。几十年来,中国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不断扩大。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
2009.02.27 14:48:00
-
注38)
据《华盛顿邮报》和哈佛大学等机构2008年联合作出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使80%的低收入工人难以支付燃油或存退休储蓄金,超过60%的人难以负担医疗保险,50%的人难以支付食品和住房费用。路透社报道称,2008年9月,使用政府食物券购买食品的美国人数量创下了...
2009.03.07 16:04:00
-
储备。四是1994年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逐年升高。1998年已达到2540亿美元,1999年预计有近3000亿。五是消费者掀起借贷热潮。1998年的个人储蓄几乎跌到只占收入的0.5%,这是自1933年以来的最低点。而1997年是2.1%。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人借贷炒股。 若净资产与债务相抵,有近20%的家...
2009.03.07 16:07:00
-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粮棉油收购贷款等金额较大的项目,不提供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需要的小额贷款。
第三,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的特殊经营制度,造成农业发展资金外流。
第四,合作金融支农功能名不副实。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其资本充足比率低,不...
2009.03.09 14:02:00
-
2005年总人口占全省的1/3(34%)、土地面积近占1/4(24%),而提供的GDP(49%)、规模以上工业利税(52.4%)、财政总收入(47.2%)、居民储蓄存款(51.5%)所占份额均在1/2左右。
——增长速度集体“领跑”。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自身增长动力的增强,加上与2002年开始的新一...
2009.03.09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