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找的是不是:如法            
找到相关结果约97条,用时0.0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代表孟子、荀子和法家代表韩非子有着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法两家“道之以德”与“道之以政”的“救世”方案最终合流,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和“德礼”、“政刑”双管齐下的治理模式。这...
    2009.08.07 17:07:00
  2. 这两家前期思想的评价又各自高于其后期思想,因为在那个时代,儒家贵义贱利的保守性和法家急功近利的激进性都超过了前人。在司马迁看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都不如具有道家思想倾向的善因论,善因论其实是对道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它的足欲观超越了老子的寡欲观,但保留了至治理想...
    2009.09.10 11:14:00
  3. 的角度,讨论长治久安问题,他在书名《千年忧思》上加一个“忧”字,想必是有良苦深意的。   历代封建君臣治国牧民,避衰防乱,从来是儒法两手交替使用,治时用儒,乱时用法,教民用儒,惩民用法。当然这是就愿意有所作为的君臣说的,至于昏君暴君、庸官酷吏不在此列。儒家主张施...
    2010.03.15 10:57:00
  4. 琳认为,这个惩处相对于违法带来的利益来讲仍然太轻,很难起到应有的威慑力,应加大惩罚力度。   此外,身份证技术升级更是迫在眉睫。儒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沫认为,通过技术升级让我国公民的身份证具有更强的防伪、防盗功能,比如使丢失后的身份证失去磁卡功能,或在读取旧身份证...
    2013.08.14 07:48:00
  5. 《泰族训》说:“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淮南子》虽然承认了礼乐法度存在的合理性,但并非站在了儒法立场上去了,它承认礼法制度的前提是以道为本,即《俶真训》所说:“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淮南子》存在着儒...
    2014.04.08 11:12:00
  6. 权力运行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如何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
    2014.04.11 08:33:00
  7. ”、无“功”、无“教”、无“寿”、无“人”。关于第一项,前文已有论证,这里不再赘述。其余各项并非是商鞅个人品格的不是,而是体现了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不同。如第三项指责的是法家的重刑论;第五项指责的是刑罚适用对象的问题。“儒法两家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崇尚仁义和尚...
    2014.04.16 08:43:00
  8. 约束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中实现法治与德治并举。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
    2014.04.17 08:45:00
  9. 约束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中实现法治与德治并举。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
    2014.04.17 10:10:00
  10. 作为一种文化缓和手段,能够为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想设置限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的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之争在现代是否有所弥合》指出:儒家思想与韩非子及其他一些哲学家所主张的实力政治法家理论之间存在一种阴阳关系(近似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
    2014.05.16 08:39: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