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
2009.04.09 13:58:00
-
的作风与宋地域文化是相近的。
最后,渊于实践而独创。墨子早年曾学习儒家学说,此点前人有明确记载。《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墨子因儒学、周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终于“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2009.06.19 11:20:00
-
筹划过程马和诸当事人的通信中,已经反复讲明了。所以我写《马一浮与复性书院》一文,没有征引叶圣陶的信。叶的信和日记亲切有味,对马的儒者气象和诗学造诣赞美有加,作为史料,成书时我会引述。我个人当然也很尊敬叶圣老,他是淳厚的前辈,但遗憾的是,他也未能懂得马先生。其实...
2009.06.26 10:15:00
-
希望能够更直接地理解、发挥“圣人之意”,实现思想学术的拓展与创新。宋学代表性人物朱熹论述了这一看法:然尝窃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为陋矣。
...
2009.07.28 14:30:00
-
们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制度。
因此,中国文化之Idea生成其所依托之有形制度的枢纽是此——Idea的价值承载者——“儒者”的自觉。面对新情势,儒者重新解释儒家的义理,这种新义理如果合理而且具有心灵上的吸引力,就会对其社会中知识人、普通民众、甚至对官员...
2009.08.27 14:47:00
-
他还曾诏令天下百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学之士,凡精通儒学者一律给以官职。羌人、后秦国主姚兴尊崇儒学,重用儒者,“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修行,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其治下的长安竟成为当时...
2009.10.10 11:12:00
-
石门坎的柏格理基地
在《人间草木》中,周宁用诗化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中外文化史上一些著名的传教士、文学家、现代知识分子及传统儒者的形象。周宁通过对他们心路历程的剖析,展开了对爱与信仰、死亡与虚无、正义与懦弱、良知与担当等终极问题的追问。
《人间草木》涉及这...
2010.04.19 08:41:00
-
层崛起的序幕;但在官制文、武不分职的历史条件下,他还不可能用《六经》取代传统“六艺”的基础课地位。孔门弟子也不可能像战国中期以后的儒者,一味沉浸于“文学”甚至只读《六经》、不习武艺。何况孔子研究《易》、作《春秋》都是在晚年,也来不及把这两部书用作普遍传授的教材。
...
2010.06.03 11:00:00
-
主张严酷刑罚的人其本意并不是痛恨罪恶(“恶恶之甚”),而是为了愉悦自己那见不得人的阴暗心理(“欲快其怒”),提出这些主张的所谓“儒者”已经背离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基本原则,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申韩法家(“申韩之儒”)。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他也因...
2010.07.05 12:56:00
-
“崇拜”后世为董仲舒等人所发挥,引申为历史哲学所特有的形上学理论建设之基础。
2、修身至诚的道德诉求路径
张载解易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之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乾称上》)。所谓不遗者,易与天...
2010.07.27 13:48:00